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任务越是艰巨,党员越要带头攻坚”,“英雄城市·先锋有我”2024年度榜样事迹分享会举办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12-16 07:2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

  12月14日下午,由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主办,长江日报社(长报传媒集团)、武汉发布承办的“英雄城市·先锋有我”2024年度榜样事迹分享会举办。来自创新发展、城市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多条战线的16位先锋榜样讲述了典型事迹和奋斗故事。

  不断涌现的先锋团队和先锋个人用行动证明,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意志、坚定恒心韧劲,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16名新发展党员,集体入党宣誓。在倾听了先锋模范的鲜活事迹之后,他们的誓言更加嘹亮和坚定。陈亮 摄

  用“钢铁脊梁”托起“大国重器”

  “创新”已经融入武汉城市发展的DNA,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在这片热土上奔涌激荡。

  磁轭钢是用于水电工程发电机的关键核心材料,过去长期依赖进口。武钢有限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宋畅领衔研发出更高级别的磁轭钢。如今,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水电站——我国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使用武钢生产的这一钢品份额超80%。

  “钢铁行业是24小时连续作业。在研发阶段,只要有生产,无论是早是晚,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到生产车间。”宋畅在分享中说,最初产品合格率不到30%,大家并没有退缩,而是通力合作,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这是对我们那10年最好的肯定。”

  东风汽车马赫动力研发团队代表刘爽坚信,自主创新就是第一竞争力,制定全新开发流程,成功突破电机、电控、电池三大技术,实现多项行业首创,比如,马赫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五年三刷行业纪录。刘爽介绍,尽管过程艰难,但是客户对公司产品性能的认可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鼓励。

  “我们处在一个拼搏奋进的时代,武汉有干事创业的氛围。”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临床前研究总监屈文、华工正源AI算力中心研发团队代表吴凯分享了新兴产业领域的攻坚和探索。

  扎根“地下”,向地球深部进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江城,无数建设者正通过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从地上到地下,不断推动城市功能品质迈向更高水平。

  武汉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书记吴钢,介绍团队如何“让数字会思考、让城市变聪明”,推进武汉“智慧之城”的深度应用。陈亮 摄

  “呼……”伴随着轨道车在地下420米深处穿行的声音,铁四院深地空间技术研发攻坚团队代表毛良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地下工作的场景。“在这里,我们实地勘探,为后续开发利用深地空间打下坚实基础。”他的背后是一幅巨大的深地空间图片,光线昏暗,让人感觉无比压迫。克服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幽闭恐惧,团队成员承担了武汉地铁线路80%的设计任务,面对高承压性、高渗透性、强破坏性的沿江地质条件不断攻克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数个“深、大、险、难”项目,比如亚洲最复杂的光谷综合体,世界首座3线换乘、公铁合建越江工程徐家棚枢纽,近50米超深基坑二七路过江通道,以实际行动助力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收到……”伴随工程师在幽深的地下20米处调试动车的声音,武汉地铁通号部代表李汉新分享了该部门跑好地铁开通前“最后一棒”的情形。地铁里的设备非常复杂,其中弱电系统被喻为地铁的神经及大脑。地铁通号部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及联调组织通信、信号等弱电系统。“任务越是艰巨,党员越要带头攻坚。”为确保本月底顺利开通11号线二期、三期,地铁通号部白天组织客运、车辆机电等多专业联动、多列电客车运行磨合,夜晚潜入隧道深处开展施工作业和故障处理,争分夺秒,日夜不休。

  地下空间是陆地、海洋、天空之外的“第四国土”。今年恰逢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20周年,二十载春秋,501公里运营里程、100亿乘次,这是数十万地铁建设者扎根“地下”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

  武汉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书记吴钢则把大家从“地下”带入“云端”。团队努力“让数字会思考、让城市变聪明”,智能算法、智慧停车、智能传感,推进武汉“智慧之城”的深度应用。

  “天天敲门”敲开幸福之门

  真正的幸福之城,不仅有活力四射的风貌,更有和谐凝聚的肌理。在武汉的街头巷尾、街道社区,从社区工作者到志愿者,再到新就业群体,在党建引领之下,全城动员起来,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让江城洋溢着温暖的气息。

  来自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武昌区吴天祥小组“我在红巷讲党史”志愿服务队、硚口区“古德兔”先锋骑士团的3位代表,用行动叩响温暖的心门,传承红色血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陈亮 摄

  “我们天天敲门组每天都在楼栋里忙前忙后的,上门探望、政策宣传、矛盾调解。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事,都是我们眼里的大事。”青和居社区第二网格“天天敲门组”成员谢玉姣动情分享敲开的是居民的家门,更是群众的心门。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是政策有效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天天敲门组”、武昌区吴天祥小组“我在红巷讲党史”志愿服务队、硚口区“古德兔”先锋骑士团,3位基层代表用行动叩响温暖的心门,传承红色血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碗排骨藕汤“莲”通乡村致富之路

  一碗排骨藕汤,不仅是武汉人魂牵梦萦的乡愁,更是“莲”通着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

  新洲区潘塘街道陈玉村两任村支书张文喜、徐胜红,接力描绘乡村振兴蓝图的故事。陈亮 摄

  现场,武汉绿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冯军和青青苗中草药良种繁育科研团队代表陈诚,作为回乡创业的青年人才,不仅带来了热腾腾的藕汤,也带来他们义无反顾扎根农村、投身农业产业发展的故事。从深耕蔡甸莲藕产业到以“小药草”打造“大产业”的创新实践,他们的努力不仅服务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也使得乡村产业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有人回乡创业,也有人扎根接力。新洲区潘塘街道陈玉村两任村支书张文喜、徐胜红接力描绘乡村振兴蓝图的故事,正是“头雁领航”“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在一代一代接力奋斗,一棒接着一棒干的不懈努力中,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用大爱守望大江”

  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

  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左二)和队友讲述如何编织生命的守护网。陈亮 摄

  “不求回报,不图感恩,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大爱守望大江。”这是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共同的信念。成立14年来,救援队已经救起了1200余人。队伍从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2051人,年龄最大的超过70岁,最小的22岁,编织起一张生命的守护网。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和他的队友让我们看到一个用生命托起大爱的英雄城。

  普特融合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桂梅从事特殊教育30年,始终坚守“为爱而生”的教育情怀和使命。

  “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光”,分享会现场,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用歌舞剧《光之翼 梦之舟》传递出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绽放光彩的信念。

  学习榜样力量,共话初心未来。

  我们向这些朝气蓬勃的身边榜样致敬,也期待更多闪亮的身影能加入先锋的行列。

  阅读更多

  长江评论: 追寻光,成为光

  (长江日报记者范婷婷 郑晓安)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