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一种智慧与神秘的物种,民间称为“小龙”。春节将至,即将迎来乙巳蛇年。1月22日,长江日报记者请来华中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湖北博得生态中心负责人李辰亮来说一说蛇。
民间传说中的蛇原来长这样
在众多传说中,流传最广、最为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鸡冠蛇”的传说。相传,这种蛇头顶鸡冠,喜欢与人比试身高,更神奇的是,它的嘴里能模仿人声,若是在它呼唤你的名字时,你一不小心应答了,它便会穷追不舍……李辰亮博士笑着揭开谜底:“大家口中的‘鸡冠蛇’,大概率就是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一方通行 摄
虎斑颈槽蛇,这位自然界的伪装大师,头部后方镶嵌着黑红交织的虎皮斑纹,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华丽战袍。一旦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它便会展开皮褶,让那红色的斑纹更加鲜艳夺目,这就是人们误以为它拥有“鸡冠”的缘由。
谈及毒性,虎斑颈槽蛇拥有两种毒腺,一种是口腔中的毒牙,另一种是颈部的颈腺。当感受到威胁时,它会像眼镜蛇那样竖起上半身,颈部皮褶膨胀,犹如愤怒的勇士,以此震慑对手。若刺激加剧,它便会从颈部分泌出强烈的毒液。不过,尽管毒性较强,但它们的“注射”效率却并不高。李辰亮说,大多数虎斑颈槽蛇性情温和,不会轻易伤人。
而在武汉的民间传说中,还有一种被誉为“护家蛇”的神秘生物——黑眉锦蛇。它们身体壮硕、体态优雅,喜欢与人做邻居,并有着出色的捕鼠能力。李辰亮介绍,这种蛇很好识别,身体表面拥有独特的黑纹与斑纹装饰,双眼后方各有一条纵长的黑色“眉毛”。
说到蛇中的“美女”,就不得不提玉斑锦蛇了。李辰亮博士曾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桂子山上邂逅过这种蛇,它们的体色花纹繁复如锦绣,光鲜亮丽,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让我来评判,玉斑锦蛇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蛇中的‘第一美人’”。
玉斑锦蛇。黑宝 摄
武汉与蛇的人文渊源颇深。在汉阳江滩的大禹神话园中,矗立着一尊大禹“搏杀相柳”的雕塑。在中国上古传说中,应龙以尾画地成江,助大禹治水;而相柳则是一种“九头蛇身”的怪物,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大禹为了拯救苍生,毅然将其搏杀。这段传说不仅体现了大禹的英勇与智慧,也见证了武汉与蛇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
此外,武汉的自然形态也与蛇有着不解之缘。“龟蛇锁大江”的地质奇观,一蛇一龟、一动一静,共同绘就了这座山水之城的自然韵味。
武汉的毒蛇不多,但“三巨头”不容小觑
在江夏山区,李辰亮发现一种长有2个“脑袋”的蛇。经鉴定,这是钝尾两头蛇。“这种蛇看着很可怕,战斗力其实蛮差,主要捕食蚯蚓。它们进化出2个‘脑袋’的目的,是为了欺骗掠食者,减少自己被捕食的风险。”李辰亮介绍。
作为武汉体型最小的蛇类纪录保持者,钝尾两头蛇全长不过尺余,尾部圆润,头尾点缀着浅色斑点,宛若双首共舞,神秘莫测,仅在江夏的低山区偶尔现身。
钝尾两头蛇。黑宝 摄
谈及蛇类的繁衍奥秘,李辰亮引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蛇究竟是孵生还是胎生?他以红纹滞卵蛇为例,这位水边的隐士,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卵胎生方式,卵在母蛇体内悄然孵化,待时机成熟,小生命便随着母蛇的足迹降临世间。这种“行走的孵化器”习性,让红纹滞卵蛇能在广阔天地间自由迁徙,繁衍不息。
而在武汉的寻常巷陌,赤链蛇以其红黑相间的华丽外衣,赢得了“火赤链”的美誉。遭遇威胁时,它会瞬间变脸,头部幻化为三角形,虽无毒,却足以让胆小者退避三舍。
此外,武汉的蛇类家族中,还有赤链华游蛇、乌华游蛇、乌梢蛇、王锦蛇等一众温文尔雅的成员,它们或色彩斑斓,或行动敏捷。
短尾蝮。黑宝 摄
然而谈及蛇类,大多数人还是会色变,皆因毒蛇之威。李辰亮特别提醒,武汉地区的“毒蛇三巨头”不容小觑:舟山眼镜蛇,虽在新洲、江夏偶有踪迹,却似南国来客,或许因逃逸或放生而落户于此;银环蛇,身披黑白相间的华丽战袍,却隐藏着致命的毒性,令人闻风丧胆;短尾蝮,人称“百花七步倒”“土聋子”,更是武汉地区毒蛇伤人的“头号人物”。这蛇身体多为褐色、土黄色、黑色、灰色,喜欢栖息在坟地、树洞、鼠洞、干枯草丛等地,加上生性慵懒颜色和地面比较接近,不动时很难被察觉。
银环蛇。黑宝 摄
不过,从全国乃至长江流域的视角来看,武汉的蛇类种类与数量均不算丰富,毒蛇亦非遍地皆是。
武汉生态持续向好,给蛇留一席之地
武汉人对于蛇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一部分人惧怕它,谈蛇色变,认为见到了就要打死;一部分人认为,它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保护它也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带领着一队队调查人员,穿梭于涨渡湖的碧波荡漾、藏龙岛的郁郁葱葱、江夏灵山的奇峰异石之间,记录到虎斑颈槽蛇、乌梢蛇、赤练蛇、赤峰锦蛇等多个种类。
相关负责人称,武汉地区平原山地混杂、河流湖泊众多、植被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为蛇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蛇类也逐渐成为居民小区、公园的“不速之客”,人与蛇的“邂逅”变得不再稀奇,但这份“惊喜”却伴随着不安。
“人类与蛇类如何和平共处,是个难题。”李辰亮建议,人类用智慧为自己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在蛇类活跃的春日里,手持一根“防身棍”,无论是手杖、小棍还是树枝,轻轻敲打路面、草丛,利用蛇类对震动的敏感,让它们退避三舍。
若不慎被毒蛇咬伤,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医院。目前,中部战区总医院和武汉部分医院备有抗蛇毒血清。
回望历史,古人将蛇纳入十二生肖,这份独特的情感寄托,见证了人类与蛇类千万年来的共生共荣。在武汉,大多数蛇类都是国家“三有保护物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人们不得轻易伤害。
李辰亮表示,目前武汉地区已记录到6科12属共16种蛇类,它们主要栖息于山林及河流湖泊周边,偶尔也会在绿化条件较好的小区等地现身。尽管武汉的蛇类中大多数为无毒种类,但市民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我们期望公众能加深对蛇类的了解,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之道,为自己的安全多加一份保障”。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