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日本钢铁专家惊叹:武钢环保智能“黑灯工厂”颠覆认知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5-03-14 21:5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4日讯(记者汪甦)“我们以前是带着技术来的,现在则是怀着学习的心态。”3月14日,武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日本钢铁协会专家代表团。

  这是最近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五届中日钢铁业环保节能专家交流会的活动之一。半天的时间里,代表团参观了武钢的5G管控中心、原料厂、7号高炉、炼钢厂和热轧厂,感慨中国钢铁工业已从“追赶者”蜕变为“引领者”。

  日本代表团在参观武钢5G智慧钢厂。长江日报记者 汪甦 摄

  50年前,武钢曾从日本引进热轧厂和硅钢厂的成套设备,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起点。彼时,日本专家带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到武钢,手把手指导中国工人操作复杂的生产线。老一辈武钢人曾回忆:“那时候,我们对日本的技术和设备几乎是‘仰视’的态度。”

  如今,画面已截然不同。在武钢1580毫米热轧产线上,一块块通红的板坯在轧机间高速穿梭,从铁水入场到轧制成材,全程实现无人操作。5G管控中心里,工人远离轧机轰鸣,只需轻点鼠标,就可实现“一键炼钢”“智慧运输”“智能巡检”。

  武钢5G管控中心,大屏幕可远程监控各个厂区生产情况。长江日报记者 汪甦 摄

  “这里是黑灯工厂,完全无人化作业。”武钢有限炼铁厂副厂长张庆喜向日本代表团介绍,工厂毗邻长江黄金水道及铁路干线,年处理量超2900万吨。在这一原料厂里,24小时无需开灯,江边货船卸货后,现代化输送带通过远程自动控制,源源不断地将原材料送往生产环节。

  环保化、智能化、无人化是中国钢铁公司的新面貌。张庆喜形象地比喻:“这个自动化系统就像炒菜的调料盘,需要什么,精准取用。”每天,原料厂可吞吐6条万吨级货船,高峰时日进出原料达6万吨。

  “太惊人了!”神户制钢所钢铝事业部专家高椋规彰站在厂区里,不禁感叹:“我印象中的钢厂路面是黑色或灰色的,而武钢的路面却是绿色的,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坦言,日本钢厂大多沿海而建,受限于国土面积,难以新建封闭式筒仓,露天堆放仍是常态。“如果再建新的筒仓,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是日本的痛点。我们非常想了解武钢的环保改造经验。”

  原料厂集环保化、智能化、无人化集于一身。长江日报记者 汪甦 摄

  面对日本专家的求教,武钢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边修边改”的经验。2018年,武钢启动环保改造,将露天堆放的原料“搬”进全封闭式智慧环保料场,实现了“矿进棚、煤进仓”的绿色转型。用了近5年时间,6个全封闭式智慧环保料场及配套的封闭通廊输送料线陆续建成,物料损耗从0.65%降至0.36%,年增效3666万元,区域降尘量明显下降。

  在5G管控中心,JFE钢铁地球环境组组长鹫见郁宏目光紧盯操控大屏,通过翻译得知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字代表环保监控,环境监测数据实时上报,反应时间可控制在十分钟内。他掏出本子,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感慨“这里智能化转型非常彻底”。

  “我们日本的炼钢环节大多依赖老工人的经验,而武钢则是‘一键炼钢’,自动生产。”JFE钢铁研究所组长铃木胜也谈到,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产理念的革新。“这样的效率和技术水平,即使在日本钢厂也不多见。”

  随着参观的深入,日本代表团专家们坦言,从设备到技术创新,武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不再是‘老师’,而是伙伴”。

  代表团在参观中。长江日报记者 汪甦 摄

  在场的翻译告诉记者,这次交流时间正值日本新财年开启,相当于中国的年终岁尾。繁忙的行程中,代表团成员们依然抽出时间专程来到武钢参观学习,结束后便匆匆返程,紧凑而高效。

  “这次交流比我预想得更开放。”武钢有限能源环保部副部长罗聪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推动中日钢铁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环境政策企划部部长代理堂野前等也说,中日双方应在研发零碳钢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为全球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作出示范。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