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西九文化区CEO:香港带来“西九出品” 上海文化产品也能借道西九“出海”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上海

2025-05-19 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

    记者 洪俊杰

    带着7个重磅文艺作品,香港西九文化区首次走出港岛,第一站选在上海,于6月18日至22日举办“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其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与解放日报共同举办文化沙龙。

    “西九文化区无疑是香港的文化名片。”在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CEO)冯程淑仪看来,日益激烈的都市文化品牌竞争中,“立足本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成为西九乃至香港的最大优势,“我们希望与上海同行有更紧密的合作,用好两地文化资源,向世界讲好香港故事、上海故事以及中国故事。”

    “无论是观众的欣赏品位,还是对节目的要求,上海是与香港最相似的内地城市。”即便如此,冯程淑仪坦言,带着“西九出品”来到上海压力不小。一方面,源于不同的语言环境,7个作品中两个用粤语演出——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和粤剧《霸王别姬》,虽然现场配有字幕,但难免会影响上海观众的观剧体验。

    另一方面,源于如何在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脱颖而出。此次西九方面精心选择“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作为来沪的第一展。这是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首个全面回顾展,年初结束在香港M+博物馆的展览后,400多件展品马不停蹄来到全球巡展首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冯程淑仪对此次上海西九文化周颇有信心:“上海有文化消费的环境。这里的观众是识货的,愿意为好的节目付费。”

    冯程淑仪告诉记者,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吸引境外游客来港,已是特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她一直认为,发展文创产业就不应避讳谈钱。文化场馆不能变成无法良性运营的“大白象”——需要高昂费用维持却难有经济效益的资产。要想站稳脚跟、吸引更多“流量”,核心是用高质量的展品、高品质的展览去匹配参观者日益增长的艺术鉴赏力。

    她直言,国际大都市的产业路径相通,就是建成文创生态圈。比如,通过IP出口,M+博物馆把草间弥生展引到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葡萄牙波尔图塞拉维斯当代艺术博物馆,收益颇丰;再如,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出现,不仅在西九文化区内销售,也在香港机场售卖,明年还计划登陆内地电商平台。

    在上海大热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11月将移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览,这其中有繁复的沟通协调工作,有赖于沪港在文化领域的信任与合作,让两地展与展间实现了无缝衔接。

    冯程淑仪介绍,M+博物馆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西九表演艺术处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都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这种合作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西九牵线,把全球演出引入上海,上海文化产品也能借道西九“出海”。

    比如走出去,在海外推广,冯程淑仪向当地推荐西九的同时,往往也会推荐上海的文化产品,“外方对内地作品兴趣很大,我们要当好桥梁”。

    “我们要把全球优秀的文化引进来,还要把中国文化传播推广出去。”冯程淑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