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处暑星空,秋意渐起!吃瓜、舂米、盼丰收……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要闻

2022-08-22 21:33 来源: 上海发布
【字体:
  二十四节气|处暑
  【定义】: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即为处暑
  【交节】:每年公历8月22日~8月24日之间
  【今年】:2022年8月23日11时16分
  01
  处暑气候
  处(chǔ),止,隐退之意。处暑,又称“出暑”,位于8月下旬。在通常情况下,已经或接近出伏了,气温会呈现逐日下降的趋势,暑气逼人的形势会得到很大程度缓解,民间也有“ 处暑热不来”的说法。不过,今年夏天已经“热得飞起”,气温是否能够“按计划”回落呢?期待一波降温吧~
  对北方地区而言,处暑时节会呈现昼夜温差大、降水偏少、空气湿度低的状况;而南方地区降水也会减少,但由于大气中能量还比较大,时不时会有强对流天气。由于 即将进入秋收 ,因此适量的降水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以及稻穗等的颗粒是否饱满。
  上期《立秋》提醒过大家注意8月的台风。然而由于今年夏天副热带高压太过强盛,太平洋水汽都没机会聚拢便烟消云散。然而, 处暑之后,副高可能会有所退却,不排除台风会趁虚而入 。
  期
  中测试咯!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今年的二十四节气已经过了大半,小布准备了一份 《期中试卷》, 考考大家对节气&相关天文知识掌握得如何,准备好了吗?
  试卷 共10题,每题10分,满分100分。附加题20分。 做完的小伙伴记得把分数留言告诉小布哦!
  1.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 地球公转轨道上的24个等分点。那么 立春指的是太阳到达_____时。(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黄经315°
  B
  黄经270°
  C
  黄经180°
  D
  黄经0°
  点击空白处查看提示
  2.所谓 “三星高照,新年来到!”,中国春节之时,夜晚你会看到三星高挂南天。请问 “三星”指的是哪三颗星?(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福星、禄星、寿星
  B
  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
  C
  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
  D
  A和B都对
  点击空白处查看提示
  3. 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你会看到 四组 不同的恒星出现在正南方(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它们统称为“四象”。请问中国的星座系统可以概括为“ 三垣四象_______宿”。(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二十四
  B
  二十八
  C
  三十六
  D
  七十二
  点击空白处查看提示
  4.有“ 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称的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英仙座流星雨
  B
  象限仪座流星雨
  C
  双子座流星雨
  D
  狮子座流星雨
  点击空白处查看提示
  5.下图中 苍龙七宿高挂南天,请问《周易》乾卦中哪句爻辞描写的正是这一天象?(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飞龙在天
  B
  亢龙有悔
  C
  群龙无首
  D
  见龙在田
  6. 春分 在天文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下关于春分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春分点在黄赤交点上
  B
  是赤道和黄道坐标系的 坐标原点
  C
  位于黄经0°
  D
  以上都对
  点击空白处查看提示
  7.一个 春天的夜晚你在户外不小心迷了路,手机也没电了。抬头看见 北斗七星正在朝你“眨眼睛”。你马上就有了方向感,因为“斗柄”指着的方向就是____面。(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东
  B
  西
  C
  南
  D
  北
  点击空白处查看提示
  8.中国古代星座体系中的“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请问 紫微垣代表了天上的_____。(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花园
  B
  集市
  C
  皇宫
  D
  政府
  点击空白处查看提示
  9. 大暑 夜空你会发现三颗星非常亮眼,几乎就在脑门顶上,请问这三颗星共同组成了_______。(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春季大三角
  B
  夏季大三角
  C
  秋季大三角
  D
  冬季大三角
  10.被称为“ 天上的停车场”的是以下哪个星官?(10分)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A
  天津
  B
  辇道
  C
  车府
  D
  天渊
  ✦
  附加题(20分)
  ✦
  银河系的中心,位于官方编号为人马座2、人马座3的恒星边上。请问这颗恒星在中国星座体系中的名称是______。
  (知道答案的小伙伴,留言区等你们哦~)
  02
  处暑星空
  处暑夜晚,记得抬头“吃瓜”!
  随着秋天的临近,天空中也被赋予了 季节的特征。例如,处暑节气晚间22时左右,正南方牛郎星(河鼓二)的东侧出现了两个有趣的星官。
  在西方,它是形象的 海豚座,而在东方,它被一拆为二,一个叫 瓠(hù)瓜,一个叫 败瓜。瓠瓜原指一种葫芦,这里泛指果实。败瓜就是指败坏的瓜。
  两只瓜各有5颗星,瓠瓜多为四等星,败瓜多为五等星。是不是因为新鲜的瓜看上去更亮呢?
  可以想见,这两个星官也有着特别的寓意。在讲究 占卜 的古代,很可能是通过观察这两个星官的兴衰 预判今年的收成 。
  秋收季临近,舂米工具已备好~
  此外,在瓠瓜的东北方向,也就是西方 天鹅座的“翅尖”位置附近,有三个连成一起的星官,也颇有意思。其中一个是 杵,一个是 臼(jiù),它们就是舂(chōng)米用的一对工具,显得非常形象。
  相传,黄帝斩杀了蚩尤之后,就做了杵和臼,教他的子民如何给粟去皮,《易·系辞下》中描述为:“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可见杵和臼既是非常古老的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如此,天上出现杵和臼,而且出现在 丰收季的星空中也不足为奇了。
  上古神兽——螣蛇
  在 杵和 车府两个星官的北方,还有一个比较冷门却很重要的星官—— 螣蛇。它由 22颗星组成,占据很大一片天区,这在中国古代星官中几乎就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它的连线还是蜿蜒曲折的——毕竟是蛇嘛。我们不禁感慨古人的想象力真的丰富啊,必要时连线居然还能“弯折”、“交叉”。不过这个神秘的螣蛇究竟为何方神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螣蛇又称腾蛇,即传说中的 一种能飞的蛇,在中国古代很多文献中都有它的身影。传说,女娲捏泥时捏出了一条蛇,身披飞翼,有人将其视作女娲娘娘的“宠物”,然而在相关古籍中并无此记载。
  螣蛇一词最早出自《荀子·劝学》:“ 螣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指螣蛇虽然没有脚,却比鼯鼠还善于腾云驾雾,有人说这是荀子借物喻人。
  东晋郭璞在给《尔雅·释鱼》中的“螣”作注时,解释为“ 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这也导致很多人将螣蛇解释为一种龙(但是龙是有脚的呀),或许是郭璞为了“科普”而使用了修辞手法,将其比作龙,于是造成了一定的误会。
  不管是龙是蛇,有翼无翼,螣蛇总归是一种“神兽”、一种“灵物”,它被赋予了很多象征,在尧舜时期就被奉为神灵,螣蛇形象也成为重要的图腾保留下来。
  至于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天空中紫微垣旁边比较显赫的位置,或许我们从《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记载的张衡所作《思玄赋》中看出些许端倪。其中有这样一句:“ 玄武缩于壳中兮,螣蛇蜿而自纠。”玄武,原是玄冥,指神龟。神龟与神蛇相伴而行。在与张衡几乎同时期的曹操也留下了著名诗篇《龟虽寿》,开头两句便是:“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也能看出神龟与螣蛇都被认为是有“灵气”的动物,且关系紧密。在汉朝以后,神龟和螣蛇合体成为新的玄武。
  再看天上,螣蛇所在的位置是二十八宿中的 危宿和 室宿,它们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五宿和第六宿。所以,推测螣蛇应该是一个很古老的星官,彼时,它与神龟尚未合体,因而独立存在与北天。而唐宋之后将玄武解释为“龟背蛇身”,于是,后人也将螣蛇视作玄武的分身。
  03
  处暑天象
  处暑当晚,4号小行星灶神星来到冲日位置。作为 当前太阳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灶神星冲日时亮度在 +5.9等左右,理论上是可以用肉眼看见的!当然啦,想做到这点,不仅需要选择十分黑暗的环境,眼神还得非常好,还要对星空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好在它距离土星不远,一旁还有几颗5、6等星可作参考,或许可以帮到你。
  2022年8月23日晚灶神星位置
  (图源:水兄/Stellarium模拟)
  此外,8月底9月初,日落后不久土星已经在东南天空中烁烁放光啦。所以说,今年处暑之后看土星再合适不过了。
  与木星、土星这些地球外侧行星不同,观测水星和金星要等到东大距或西大距的时候。 所谓大距是指地内行星与太阳的距角达到最大。本次水星东大距的距角虽然达到了 27度,但是由于水星位于太阳以南,地平高度较低,因此观测条件并不太好。 18时30分,水星只在地面以上12、13度,很快就会没入西南地平线。大家量力而为吧。
  2022年8月28日水星东大距
  (图源:水兄/Stellarium模拟)
  04
  网友投稿
  你是不是也热衷于拍摄头顶的星空?想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大作吗?给小布投稿吧,每期二十四节气栏目,我们将择优向大家集中展示哦!来看@宋汉卿/HANSUNG的投稿作品↓
  拍摄时间:8月3日和8月4日晚上
  拍摄地点:上海奉贤
  图1:海平面上的银河
  图2:头顶的银河
  图3:流星
  【征集要求】
  如果你也拍摄了星空美图,欢迎来稿发送至 shfbzhengji@126.com。请注明 拍摄时间+地点+内容+署名。 单张图片大小10M以内。
  - END -
  栏目支持: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特约撰稿:施韡(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
  制图:施韡、朱骏悦
  编辑:顾依依、朱骏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