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难”互助社是由村(社区)居民自愿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旨在通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和个人进行补充救助和应急救助,以解决他们的急难问题。今年我市将完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运行机制列入民生实事,着力化解群众生活中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切实兜牢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截至11月底,全市已有1015家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登记为社会团体,成立乡镇(街道)“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覆盖村(社区)540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实现全覆盖。
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感谢党、政府和社区领导们,有了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迎江区孝肃路街道锡麟社区居民杨台云说。
杨台云今年73岁,自2021年患直肠癌以来,一直奔波在医院、药房看病治疗,仅2024年治疗费用自费部分达2.3万元。而她每个月的退休金约3000元,与43岁智力残疾一级、无工作的儿子相依为命,居住在30平方米的房中。今年10月,锡麟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给予杨台云一家1000元救助金,帮助其家庭渡过难关。
同样在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救急难”互助社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该村“救急难”互助社自从今年6月成立以来,迅速开展互助社救助政策宣传,充分利用“五老人员”、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与群众面对面、邻里守望等便利,及时有效掌握村里困难群众家庭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为困难群众送上救助金。
该村78岁村民杨银六,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与前妻离婚多年。独生子杨征今年41岁,2022年10月在外地务工时突发脑溢血至今昏迷,目前仍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中。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了解杨银六家的情况后,杨亭村紧急启动“救急难”互助社救助程序,通过25名互助社成员集体研究,今年7月给予其家庭4000元救助资金,有效帮助其缓解眼下的困难。
“我们承诺,每一笔饱含正义的爱心捐款都将做到专款专用,及时向社会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每一笔救助资金都落到实处。”杨亭村“救急难”互助社负责人杨江勤说道。
提升互助社运行质效
“已经享受到低保政策了,没想到还能领到救助金。太感谢了!”宿松县龙山街道振兴社区82岁居民吴某,今年年初突发重病。包片村干在走访中发现这一情况后,协助吴某向振兴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申请救助,经互助社理事会研究,今年2月给予其500元救助。
“大姐,村里知道你们家有困难,这是‘救急难’互助社给您发放的救助金。”12月初,文昌街道石河村依照救助程序,第一时间为该村困难群众程某某发放了1000元救助金。
今年7月,石河村成立“救急难”互助社,建立“县级财政+村级集体经济+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筹集救助资金3.1万元。互助社成立后,村“两委”干部和网格员迅速开展政策宣传,同时通过走访以及上级部门比对反馈的信息等,及时了解、掌握、核实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为紧贴困难群众救助需求,我市借助社会救助大数据系统的“预警监测”功能,及时发现因残疾信息变动、医疗自付费用过大、失业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预警的困难家庭,并主动上门入户走访,通过主动摸排、自主申请、救助帮办等多种形式为困难群众纾难解困,使“沉默的极少数”共享阳光雨露。
同时在资金保障上,加快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筹资捐款,拓宽公众参与急难救助的渠道,为“救急难”互助社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截至11月底,全市已有1555家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登记为社会团体或依托乡镇(街道)“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开展工作,村(社区)实现全覆盖,每家互助社均具备3万元的启动资金。目前,全市累计募集资金4963.13万元,到资率为100.00%。(全媒体记者 雷琳琳 通讯员 胡仁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