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建设美丽武汉,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闻中心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武汉

2023-04-28 14: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绿意盎然碧波荡漾的武汉。赵广亮 摄

  每修复一处湿地、建设一块绿地、新增一片树林、绽放一路鲜花,都是建设美丽武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一步。

  多年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坚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守绿色惠民初心,认真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和“加快建设美丽武汉”的战略思想,全面统筹城乡绿化,不断实施全域增绿提质,全力绘就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

  “五一”前夕,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园林和林业人不忘为民初心、践行绿色使命的持续深耕与久久为功。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争创一流,全力以赴推动绿色事业发展,为这座城市、为千万市民交上一份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鸟群。叶萍 摄

  每修复一处湿地,鸟儿就多了一个“家”

  武汉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这三个生态方面最高荣誉的省会城市。湿地孕育了武汉,赋予了武汉历史底蕴和蓬勃生机。

  去年,武汉的天空中飞过380种野生鸟类,其中新发现的鸟类物种20种,可谓是鸟类监测的“丰收年”。业内人士称,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鸟类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显性指标。

  “14年前这里的候鸟种类只有153种,直到2019年监测的数量还在两三万只上下。” 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市可观测鸟类数量最多的地方,保护区工程师冯江兴奋地表示,今年1月记录到了10.4万只水鸟,创造了保护区新的纪录。

  扎根沉湖15载,冯江被同事们称为“鸟类百科全书”、沉湖湿地“活地图”。为保护湿地里栖息的珍稀鸟类,他跑遍了湖区,拍摄记录了几万张候鸟图,从“鸟盲”到了可以“看图识鸟”“听声辨鸟”“为鸟痴狂”的程度。目前,沉湖湿地已监测到鸟类277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64种。

  武汉湿地保护举措,为沉湖带来了超乎想象的生态回报。与沉湖朝夕相处的冯江感慨地说:“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候鸟天堂’、武汉之‘肾’,更在无形中带动了农民增收。”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并发表致辞,提到“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给予武汉人民极大鼓舞。

  湿地与水鸟,紧密相依,每修复一处湿地,鸟儿就多了一个“家”。2010年,武汉在全国率先为湿地保护立法,首创湿地生态补偿,坚持十年湿地保护修复,打造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安山国家重要湿地以及东湖、杜公湖、后官湖、藏龙岛、金银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创新建设解放公园等小微湿地32处。发动30余个社会组织、20余万名志愿者参与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全民参与。

  武汉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不只考虑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鸟类栖息地保护,也十分注重生态宜居。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再建设10处小微湿地,让湿地深入市民身边,融入市民生活,更好地促进生态与宜居的和谐统一,满足市民游客了解湿地、亲近湿地、感受湿地、保护湿地的需求。

  “植物医生”董立坤和团队在公园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肖茗予 摄

  每新建一片绿地,绿色生活就多一分精彩

  如今,武汉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增至14.99平方米,实现人均“一间房”。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园800余座、绿道里程2216公里,今年还将新建绿地1000公顷,新改建各类公园100个、绿道100公里。

  每新建一片绿地,市民的绿色生活就会多一分精彩。全市围绕“一心、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建设了一批园林绿化精品项目,并逐步构建“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城乡公园体系,稳步迈向千园之城。

  武汉的公园逐渐串珠成链、织链成网,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今年3月,首批12座“精致公园”发布,这既是武汉公园十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精细化管理成果的体现之一,也是精益求精推进公园绿地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

  “太美了,来得太值了!”4月23日上午,来自辽宁葫芦岛的一对母女站在黄鹤楼紫薇苑发出惊叹。作为首批“精致公园”,黄鹤楼每年预估有30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紫薇苑成为游客最爱打卡的场景之一。

  “6、8、10月份开花的时候更美!”正在巡园的高级技师、紫薇苑负责人雷勇涛看见这对母女,忍不住上前向她们介绍,这里的紫薇有点“特别”,一年可以开三次花,全年超过100天都处于美颜状态。

  让紫薇一年开三次花,正是雷勇涛坚持不懈地尝试和创新的成果,这也让他成为业内公认的“魔术手”专家。今年53岁的他,已经潜心研究紫薇10年,几乎每天都泡在园子里,把每一株紫薇都当宝贝一样照顾。一年12个月,月月都有养护重点,把自己分内的工作认真做好已是不易,他却十年如一日地铆足劲去“折腾”,他说:“把事业当爱好,就一点也不会觉得累。”

  如今,公园绿地成为市民近距离拥抱大自然、享受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最佳休闲空间。今年4月,全市开放了23个城市公园绿地共享试点,市民可以在城市公园的草坪上开展晨晚练、搭帐篷、踢球、玩飞盘,让公园绿地可感可享,满足了市民对绿色空间的新需求、新期待。

  当前,百万株月季在武汉街头怒放,江城美不胜收。据悉,为大力实施扮靓江城行动,市园林和林业局每年会对月季进行多次花期调控,保障开花效果,在全市主干道重要节点布置花卉,提升景观特色路,打造花漾街区、花田花海,让武汉一年四季花开三镇、绿意满城。

  驻村干部、市绿服中心副主任陈曦指导村民修剪苗木。李子云 摄

  每新增一个示范村,乡村振兴就更进一步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2021年,全市启动了“村增万树”五年行动,5年的整体目标是建成示范村100个以上,标准村500个以上。大力推动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通过科学植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截至2022年底,武汉已建成“村增万树”示范村55个、标准村176个、国家森林乡村8个、省级森林城镇20个、省级森林乡村12个、湖北省绿色乡村6个、“两山”示范基地9个。

  “环境越来越美、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最主要的是村民的意识发生变化。”新洲区毛冲村去年被评为“湖北省森林乡村”,曾经偏僻的小村,如今成了游人打卡、邻村学习的示范点。村支书程纲全介绍,毛冲村是凤凰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在市园林和林业局的全力支持下,通过实施道路绿化、庭院绿化、林果基地等工程,古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村民理事会对公共事务共商共管共评,大家制定村规民约,自觉参与保护森林、爱护森林,用行动去守护美好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是环境,凝聚的是民心。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了林业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作用,实现部分区域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城镇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大大提升了村民绿色生活品质。

  近几年,市园林和林业局带着技术和资源走进乡村,帮村民们找出主要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乡村花卉苗木产业提质增效。把村里的花卉苗木产业流转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是正在新洲区驻村的市绿服中心副主任陈曦给自己定的目标。他介绍,今年3-4月,分批邀请了4家绿化施工企业,助力苗木销售,还邀请了2家苗木生产企业来村为苗圃“把脉”,争取让苗木更符合市场需求。

  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武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近年来,我市以苗木花卉为主的产业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转型升级改造“紫薇都市田园”“木兰花乡”“郁金香主题公园”“花博汇”等花卉苗木基地107个。去年全市林业生产总值达345.9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达5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9%。

  让紫薇一年开三次花的雷勇涛。

  每新添一片希望林,绿色惠民就更深入人心

  在黄陂区长江沿岸武湖段,有一片武汉希望林。2020年12月起,这片496亩的希望林陆续栽种了5万多棵栾树和池杉,黄陂区园林和林业局绿委办胡惠丹是这片希望林的现场负责人。

  当了5年军人,退役后来到黄陂区绿委办工作近15年,胡惠丹身上有一股军人特有的“甘于奉献”的精神。“春季冬季植树、夏天养护抗旱,经常都要去现场巡察。”家住武昌南湖的她,早上6时就要出发到黄陂上班,每天往返武汉就要4个小时。虽然是2个孩子的母亲,但她却把更多时间投入在了绿色事业上,去年那个最热的夏天,她在希望林坚守了半个月,负责协调现场浇水灌溉,最大程度保障了苗木的存活率。

  “工作无小事,每项任务都值得认真对待。”除了武汉希望林,胡惠丹还负责全民义务植树、园林式小区和花园家庭评选等项目,以及正在筹建的绿色驿站,这些为“绿”忙,为市民提供绿色服务的工作,让她成就感满满。

  今年,市园林和林业局还将深入实施绿色惠民,打造“共同缔造”样板。到年底,市民家门口的绿色驿站将突破400个,满足居民植绿、养绿、赏绿等需求,打通社区绿化服务“最后100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武汉高质量完成了“绿满江城”“精准灭荒”“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系列国土绿化行动,已累计造林绿化20万亩。

  在武汉,像冯松这样的护林员还有1000余名。李子云 摄

  新添一片绿,更要守好一方林

  这个“五一”,黄陂区素山寺林场的冯松又将在林场度过。驻守林场22年来,每年9月到第二年4月,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既是副场长又是护林员的他都会坚守林场巡山,这样的假日他不知道放弃了多少。在一代代林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40多年来,这里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和森林资源盗伐案件。

  一把砍刀、一副对讲机、一台重10斤的风力灭火机、一个记录本,就是冯松巡山的所有工具。冯松的身型不算高大还偏瘦,背上风力灭火机走山路并不容易,每天负重徒步7公里要花上7个小时左右,滑倒摔跤也是常有的事,而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小事,还戏称自己很矫捷。

  在武汉,像冯松这样的护林员,共有1000余名。

  去年,武汉市在全省林长制督查考核中位居前列,林长制落地见效,森林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市园林和林业局防火处负责人介绍,通过卫星、无人机、山顶探头、护林员,建立了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其中,在全市重点防控区域安装的90个山顶探头,不仅可以实时传输画面,还能智能识别林火并报警。多措并举,实现了大旱之年无较大以上森林火灾。

  解放公园满园春色。张斌 摄

  建设美丽武汉,奋力冲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建设美丽武汉,关键在人。

  近年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培育选树了一批园林绿化养护技能精锐、技艺精湛的“园林工匠”,促进全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贡献绿色力量。

  武汉的春天在樱花盛放中拉开序幕。为了让市民有更好地观花体验,市园林和林业局着力丰富樱花种植的品种,以达到“接力绽放”的效果。以聂超仁为主的樱花科研团队被誉为“国樱探路者”,他们历时9年先后培育了8个国樱新品种,其中“楚红”“楚锦”已经率先走向市场。聂超仁说:“目前正在研究国樱红色早樱品种,希望能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国樱新品种,满足人们的赏花需求。”

  武汉最厉害的“植物医生懂老师”董立坤,目前正在筹备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在三个城区的九条道路的栾树上首次释放天敌卫兵异色瓢虫,来对付难缠的蚜虫。每年初夏栾树“滴油”,就是蚜虫排泄的分泌物,这个实验如果成功并普及,将解决市民心头的这件烦心事。

  此前,董立坤和团队已经在全市181条道路的行道树,开展了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天牛综合防控工作,该项目每年至少可减少1000公斤农药的用量,改变了武汉市园林绿化病虫防治完全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从开展天敌昆虫研究到应用与普及,董立坤和团队花了十年时间,而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董立坤说:“希望能以科研推动园林和林业行业更大的发展,创建充满科技活力、生态健康的武汉园林和林业。”

  承接前人智慧、传代新生力量,一批批园林和林业人用务实重干、锐意创新书写着兴绿事业。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武汉正全力冲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旨在让城市更生态宜居,让市民生活更幸福美好。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园林和林业人将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打造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以更大努力推进增绿提质、增花添彩,奋力绘就“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美丽武汉新画卷。(舒筱、吴晓、孙姝)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