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首页焦点新闻图片

武汉向内陆最大航空枢纽冲击

2008-12-18 16:45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长江网综合消息 导语:来自天河机场的最新信息称,中国民航局正式确认,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提前至明年10月开工,工程投资将超过200亿元。工程完工后,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3500万人次。这意味着武汉向内陆最大航空枢纽发起冲击。

    武汉航空迎来四大机遇

 

 天河将托起武汉临空经济区 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航站楼五大设施“国内领先”

 

 武汉航空过去·现在·未来

 

 相关阅读

 武汉航空迎来四大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汉航空事业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难得的重要机遇期。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孟正国指出,这些机遇,概况起来主要来自四方面:

    ——“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是东西互动、南北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中转站”和“桥头堡”,在我国经济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中枢”角色。随着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作用会更加凸显。

    最近,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然会推动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会形成湖北航空市场更加丰富的客货源。

    ——民航运输综合改革的首个试点。国家民航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武汉在构建国家航线网络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武汉已成为国内民航运输综合改革的首个试点。

    2006年10月,国家民航局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快湖北民航运输事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率先在武汉启动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给予系列优惠政策,直接推动了武汉民航事业的加快发展。近两年来,湖北民航运输业务量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民航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了“试点”效应。

    ——武汉临空经济区作为武汉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受到了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心、面积达94.1平方公里的武汉临空经济区,已经写进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8月下旬,《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可为武汉航空枢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持。目前,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由湖北机场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成员机场,而湖北机场集团公司又是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成员企业,是全资子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大型机场管理集团,在机场管理与运营方面具有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雄厚的财力。构建武汉航空枢纽,已经成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河将托起武汉临空经济区 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

 依托天河机场,武汉临空经济区横空出世。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临空经济区总面积达94.1平方公里,并形成航空运输、航空物流和临空型高新技术三大主导产业。

    建三大功能圈

    核心区:武汉机场周边10公里左右半径的区域。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空港经济等临空经济核心产业。

    聚集区:武汉机场周边约10—15公里左右半径的区域。是商务、会展、商贸、居住、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等临空产业聚集发展的重点区域。

    辐射区:武汉机场周边15公里左右半径以外的区域。主要发展具有临空性特征的产业。

    第一步:到2010年,机场达到年旅客吞吐量13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4万吨、年起降航班12.8万架次。这期间,启动机场第二快速通道和以机场第二跑道、第三航站楼等为主体的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国际航线达到5—10条,国内航线达到100条左右。

    第二步:到2020年,天河机场达到年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4万吨、年起降航班40.3万架次,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型枢纽机场之一、邮政航空枢纽之一和国内低成本航空中心。通航城市覆盖全国90%的机场,开通10—20条国际直达航线,利用第五航权发展国际经停航线,形成东南亚—东北亚、东亚—欧洲的“大十字”复合型航空枢纽。

    第三步:到2040年,武汉机场达到年吞吐旅客7500万人次、货邮100万吨、起降航班60万—70万架次的运营规模,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国内第四大枢纽机场、内陆最大的国际门户机场。

 依托天河机场,武汉临空经济区横空出世。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临空经济区总面积达94.1平方公里,并形成航空运输、航空物流和临空型高新技术三大主导产业。

  

 二航站楼五大设施“国内领先”

 

 今年4月15日正式建成投入运营的二航站楼,无论是建设规模、流程设计和设备设施,还是设计风格和造型外观,都实现了全面跃升,其中,五大设施国内领先。

 

    “剪刀式”廊桥实现进出分流: 二航站楼共设20个廊桥机位,廊桥为“剪刀式”双通道,上面的通道连接出发候机室,下面的通道连通二楼与一楼到达层间4米高的夹层,这样就可以实现进出港旅客的上下分流,避免旅客交叉。

    高效的值机与安检能力:出发大厅里有A、B两个值机岛,值机柜台达到72个,互相联网,同一柜台能办理不同航班的登机手续,柜台高峰每小时处理旅客能力达2000人次。

    世界领先的行李处理系统:行李处理系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每小时可处理5000件行李,能同时满足38个航班的行李分拣和提取,还能自动分识装有危险物品的“问题行李”,第一时间联网通知安检。旅客办理登机手续时,托运行李将被植入芯片,实现行李与旅客的一一对应。之后,行李经过5道自动关卡,其中有准确率达98%爆炸物自动探测设备检测,确认行李安全并完成托运后,旅客才能办理安检。

 

    系统化消防设施:主要有烟烙烬气体、超细水雾、泡沫、水喷淋四大自动灭火系统。其中,烟烙烬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在低氧灭火的同时,保证人的正常呼吸,灭火物质喷放无雾、无毒、无过敏反应,不会引起室内温度骤然降低,不会凝结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不会产生腐蚀性分解物,还可以降低空气的导电性,不会对敏感的电子设备造成任何影响。

    自动指引泊位引导系统:飞机泊位引导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GOS、泊位引导系统网络、本地泊位引导单元组成,是世界唯一一家以3D激光传感技术方式实现自动引导的系统,可为飞机停靠机位提供快捷、顺畅、全天候的安全引导。

 武汉航空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南湖机场1951年改为民用

 南湖机场始建于1936年,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修建的军用机场,占地4000多亩;有两条跑道,一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1951年8月1日,南湖机场作为武汉的民用机场开始起降飞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南湖机场,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现代化机场,是湖北省最大的民用航空港,也是国内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之一。但由于跑道偏短,南湖机场几十年来起降过的机型大多是中小型飞机。1985年,南湖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3.34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764吨,起降飞机13058架次。

    1987年12月24日,武汉至香港的包机首航成功;1992年10月31日,北京—武汉—昆明—万象国际航线开通,武汉有了第一条正式的国际航线。1994年,南湖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08万人次,是南湖机场通航44年来客流量最多的一年。次年,随着天河机场的投用,南湖也宣告完成历史使命。

 现在:天河机场1995年开航启用

 

 天河机场位于黄陂区天河镇,1995年4月15日开航启用。

    一期工程:占地4277亩,按照4E级标准建设,主跑道长3400米,宽45米,平行滑行道原长3000米,后于2003年扩建延长了400米,实现了与跑道等长;可满足波音747-400型等大型民用飞机全载起降的技术要求;航站楼建筑面积为2.84万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为420万人次;设27个机位,安装有6个廊桥,可同时停靠16架大中型飞机。货运仓库的库容为3.33万吨。

    二航站楼:2008年4月15日启用,由一个主楼和两个指廊按“凹”字型布局,总建筑面积为14.98万平方米,是一号航站楼的五倍多,设计年旅客吞吐能力为1300万人次。20个廊桥机位可供11架波音737飞机、8架波音767飞机和1架A380飞机同时停靠。

    机场三期扩建目标:根据待审批的总体规划,机场三期扩建的目标,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4万吨/年,飞机起降40.3万架次/年。

 

 未来:10年后,进入世界百强

 

 根据天河机场总体规划,未来的天河机场将拥有4条平行布局的跑道,能够起降世界上的各类飞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7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将达到100万吨,年起降架次将达到60万-70万架次,在运营规模上可与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场相媲美。

   

 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孟正国说,力争在2015年左右,天河机场进入国内机场排名前10名,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机场排名前100名以内。

 

 武汉航空发展概述

 

 武汉航空从南湖起步,至1995年转场天河,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间,成为国内首家由原民航总局和地方政府合资经营的机场,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持续盈利的机场之一。2004年,天河机场归入首都机场集团。2006年10月,国家民航总局率先在汉启动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武汉天空开放。

    2004年底,天河机场二航站楼开建。到今年底,天河机场客流量突破900万,明年将进入千万级机场行列。今年4月,二航站楼投入使用,武汉航空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天河机场开通国内航点50余个,平均每天始发航班量达到135班;定期国际通航点4个,平均每周始发航班量45班。

 相关阅读武汉“临空经济区”蓄势待发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