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化记忆]董宏猷:让汉口茶道重现辉煌

2012-05-14 09:07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记者 郝琦 通讯员 李翥)“电视剧版的《汉口码头》,即将在6月份在央视8套和观众们见面。”6日,在解放公园内的一家茶楼里,作家董宏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部33集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湖北穷小子,勇闯茶叶之路,最终成长为具有民族气节的一代巨商富贾的故事。“汉口的茶文化曾闻名世界,我们不应该淡忘它。”董宏猷说。

 

董宏猷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

  近年来,董宏猷爱上了茶。他有点痛惜地说,提起丝绸之路,人人皆知。但武汉曾有一条茶贸易的“丝绸之路”,却鲜为人知。汉口的兴盛,源于茶市的兴盛。一个多世纪以前,汉口的茶市曾闻名于世界。这段光辉,湮没在历史中。“甚至100多年过去了,武汉人自己都不提,这不得不说是武汉的悲哀。”

  董宏猷告诉记者,过去,中国茶出口主要从福建等地区走海路。在清朝太平天国年间,海上运输被隔断,茶交易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汉口,汉口的茶叶被运至陕西、山西,再由驼队运到外蒙古,最后经俄罗斯到达欧洲后,价格可翻10倍。当时,全世界80%的茶贸易都在中国,而其中80%的茶贸易就在汉口。

  “我们所在的茶室,正是这部剧的诞生地。”董宏猷作为该剧编剧之一,在这间不到6平米的茶室里,他和导演钱五一,多次讨论电影剧本、剧情构思,甚至争论不休。

  创作期间,董宏猷常邀请码头工人、汉正街扁担到他进行创作的茶楼喝茶聊天、吃饭喝酒。在这家茶楼的包间里,董宏猷向记者模仿劳动人民的步态、嗓门,惟妙惟肖。

  从小在汉正街长大的董宏猷,对码头生活耳濡目染。“拍摄的时候,很多演员甚至不知道船工号子怎么喊。电视剧里的船工号子是我喊的。”他笑着说,并且现场吼了两嗓子。

  为了拍好这部片子,有关部门投入了一笔扶持资金。董宏猷笑称,很多观众认为这类戏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可能会不好看。但《汉口码头》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钱最终要还回去,跟以前计划时代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因此创作团队颇有压力,剧作一定要好,要有收视率,最终要由市场认可。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