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敷贴三次好还是四次好?
(武汉晚报)7月14日就是冬病夏治开始的日子了。按照节令,今年再次闰二伏,冬病夏治是按照天人相应的道理开展的,天变了、人是不是也该变,闰二伏要不要贴四次。连日来,热心读者对此类问题高度关注。
望文生义,伏就是天气太热,伏着不动!通常情况下,三伏天是中原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节。专家指出,“冬病夏治”源自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离不开天干地支。
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周仲瑜教授介绍,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什么是“庚日”?可能大家感到陌生。农历计年按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地支有十二个,分别为子、丑、寅、卯(也对应十二属相)……庚是十个天干中的一个,逢庚那一天就叫庚日——这同时也意味着,每十天会出现一次庚日。由此,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省中医院儿科向希雄教授指出,多年来,不管是否闰伏,该科为儿童做敷贴总是三次。他认为,理想状态就是掐准头伏、中伏和三伏三个节点,准时敷贴。在闰伏那一年,假如敷贴者在头伏忘了,可“借”用闰伏完成敷贴疗程。他说,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特点、皮肤特点,三次敷贴足够。
呼吸科田正鉴教授认为,三伏敷贴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疗法,往松动一点说,入伏后每天都可以敷贴,敷三次敷四次也不存在绝对的界限。现在有人提倡闰年敷贴四次,并将其中一次叫做“加强贴”,也有道理。
责编:张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