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出土明朝“通山王”王妃墓
(记者 邹丹 通讯员 艾启琼 刘治云) 长江网记者从武汉市江夏区文物管理所获悉,位于江夏流芳四股山的2座明代大型砖室墓抢救性发掘已完成,共出土文物120多件,其中一座墓的墓主是朱元璋的孙子通山王朱孟爚(音同“越”)的王妃。
因修武汉至流芳富士康工业园区铁路,近期在江夏流芳四股山发现了2座明代时期的大型砖室墓。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夏区文物管理所闻讯后,于2009年8月12日进驻工地,对该墓地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8月30日结束。两座砖室墓位于四股山东南部的山坡脚下,共出土遗物达120余件,分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铅锡器、木器、玉器、墓志等,尤其是这两座墓中均出土了木俑(武士俑、文臣俑、娱乐俑、侍俑),形态各异,雕刻精湛,形象逼真,很具特色,这在武汉地区乃至湖北省的明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
考古人员查明,两墓虽被破坏,但是二号墓中出土的通山王妃程氏墓志具有很重要价值,确定了墓主人身份。从墓志看,墓主人为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之六子朱孟爚通山王妃程氏,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庐江人,十九岁册封为楚王第六子通山王妃,因为疾病逝于永乐五年丁亥八月十日,享年二十一岁(1407年)。一号墓中虽未发现墓志,但从出土的遗物剪刀、戒指及墓葬结构看,均与二号相同,只是随葬品较少,并且墓坑地势低,也可能是通山王妃;另因原配程氏去逝过早,墓志也未记载程氏有儿女,通山王再娶也是情理之中。
此次发掘表明,武汉市江夏流芳四股山与牌楼舒、二妃山一带均属明楚王家族墓地,与江夏区龙泉山明代楚藩八代九王陵仅一山之隔,明显体现出明代的礼制制度等级之别。
据悉,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江夏二妃山、龙泉山、龙泉山等处共清理了明代不同时期的墓葬40余座,发现明代不同时期的墓志多方,尤其是发掘出了明景陵王朱孟炤(朱桢第八子)王妃墓志,崇阳靖简王朱孟炜(朱桢第五子)第六子墓志及这次发掘出的通山王妃墓志,对研究明楚墓葬历史、葬俗制度、年代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价值。
因修武汉至流芳富士康工业园区铁路,近期在江夏流芳四股山发现了2座明代时期的大型砖室墓。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夏区文物管理所闻讯后,于2009年8月12日进驻工地,对该墓地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8月30日结束。两座砖室墓位于四股山东南部的山坡脚下,共出土遗物达120余件,分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铅锡器、木器、玉器、墓志等,尤其是这两座墓中均出土了木俑(武士俑、文臣俑、娱乐俑、侍俑),形态各异,雕刻精湛,形象逼真,很具特色,这在武汉地区乃至湖北省的明代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
考古人员查明,两墓虽被破坏,但是二号墓中出土的通山王妃程氏墓志具有很重要价值,确定了墓主人身份。从墓志看,墓主人为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之六子朱孟爚通山王妃程氏,生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庐江人,十九岁册封为楚王第六子通山王妃,因为疾病逝于永乐五年丁亥八月十日,享年二十一岁(1407年)。一号墓中虽未发现墓志,但从出土的遗物剪刀、戒指及墓葬结构看,均与二号相同,只是随葬品较少,并且墓坑地势低,也可能是通山王妃;另因原配程氏去逝过早,墓志也未记载程氏有儿女,通山王再娶也是情理之中。
此次发掘表明,武汉市江夏流芳四股山与牌楼舒、二妃山一带均属明楚王家族墓地,与江夏区龙泉山明代楚藩八代九王陵仅一山之隔,明显体现出明代的礼制制度等级之别。
据悉,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江夏二妃山、龙泉山、龙泉山等处共清理了明代不同时期的墓葬40余座,发现明代不同时期的墓志多方,尤其是发掘出了明景陵王朱孟炤(朱桢第八子)王妃墓志,崇阳靖简王朱孟炜(朱桢第五子)第六子墓志及这次发掘出的通山王妃墓志,对研究明楚墓葬历史、葬俗制度、年代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