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将打造全国一流“鲜活基地”

2011-03-29 22:19 来源:
调整字体
(记者 郝琦 通讯员 周小平)3月29日,武汉市水产健康养殖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农业学校隆重举行,来自全市各区乡镇(街)水产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水产养殖大户和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培训重点讲授水产规模化、标准化鱼池建设和水产健康养殖规程等内容,培训将为促进我市水产标准化养殖提供人才支撑。

  武汉市是一座因水而兴、得水独厚的城市,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淡水资源丰富,养殖水面较多,丰富的水面资源是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做好水面“大文章”是我市委、市政府的一贯做法。据市水产科技推广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十二五”开局,我市整个水产养殖业要转变发展方向,发展方式转型,将力推水产标准化示范养殖,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财力促进水产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水产养殖结构精品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格局。

 

  据了解,2010年,全市水域总面积达300万亩,养殖面积156.6万亩,产量43.4万吨,产值55.7亿元,占大农业比重约五分之一。养殖产量高,单位面积投入品用量大。全市40万亩水产实现标准化养殖,平均单产0.6吨多,最高达1.5吨以上,占全市总产量60%以上。九省通衢的交通地位,流入及过境量大,输入性安全隐患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水产品年流通量达60多万吨(不含过境量)。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我市渔业持续、健康发展表现尤为重要。

 

  据悉,为切实保护我市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市水产科技推广培训中心联合市渔政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养殖范围,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偷、毒、电捕等行为;在全市300亩江河湖泊水域建立水质监控及测报网点,专人专班定期或不定期检测水质情况,即时为水产养殖提供跟踪服务;积极倡导水面生物修复技术,降低残渣剩饵料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稳定“四大家鱼”生产,扩大名特优水产品生产,重点发展鳜鱼、河蟹、黄颡鱼、黄鳝的示范养殖;切实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池塘养殖,努力发展生态水产、绿色水产、高效水产、品牌水产,打造全国一流的水产品“鲜活基地”。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