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13家单位“抱团”带领潘塘街走致富路

2011-06-01 17:59 来源:
调整字体
(记者 郝琦)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那么,当13个部门的智慧汇聚在一起时,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呢?在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汩汩的流水沿着坚固崭新的沟渠滋润着稻田,一片片红冠桃林在风中摇曳生姿。自武昌区13家单位与街道13个“四类村”开展“结对共建”以来,这些单位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共同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潘塘街位于新洲区东北部,与麻城市毗邻。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武昌区委安排13家单位与潘塘街13个“四类”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工作。这13个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耕地面积10.2万亩,土地贫瘠,资源贫乏,十年九旱,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由于这13名驻村干部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农村工作不了解,政策、思路和方法不熟悉。在结对共建之初,曾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效率不高。针对这一问题,驻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寻求对策,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决定成立武昌区驻潘塘街结对共建工作党支部。13名驻村干部,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并依托各部门职能优势,为“结对村”办好事、办实事。

 

  潘塘村原村委会办公室,年久失修形成危房,武昌区房地局多次来村调研,确定该村人多地少,适宜发展小商品经济多种经营格局,由该局援助资金10万元,将属D级危房的村原办公用房进行拆迁,改造为12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增加了10多个商业门面。小商贸楼建成后,由村民委员会采取租赁经营,可确保村集体收入年均5万元以上,经营户月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在桃源村,武昌区建管站发挥“一技之长”,援助资金22.88万元,修建一条长2600米、宽0.6米的的“惠民渠”,为全村1300亩农作物提供抗旱及村民和牲畜的饮水问题,每年能减少灾害损失10万元,村民劳动力均收300元,深得当地村民的好评。

 

  富民就是富村,武昌区房地公司为四个共建村组组建了四支施工队,将每年公房维修等项目交给这些施工队,采用“公司+施工队+合作”的管理模式,帮助“结对村”村民走出家门,即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拓宽了农民就业门路。

 

  武昌区工商分局、政府办、司法局、交通运输局等单位为共建村引进、扩展立体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等项目,采用“公司+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形成新的产业发展。

 

  据统计,开展“结对共建”以来,这13个“四类村”共启动项目17个,援助资金177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0余万元。在不久前召开的测评会上,村民们一致要求结对共建工作时间更长一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