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45处园林小景成“休憩驿站”

2011-06-13 07:39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记者 韩玮 通讯员 赵旋)今年新近完工的35处园林小景亮相街头,让武汉市民眼前一亮。12日,其中21处“佼佼者”接受园林专家们现场打分,这已是我市连续第七届园林小景竞赛评比。截至目前,园林小景数量增至245处。专家看后有同感:设计理念、施工水平有很大提高。

  昨日上午,记者随园林专家来到位于武昌区秦园路的《城南旧事》园林小景现场。只见310平方米的园林小景借民居庭院式布局,生动再现了武昌古城的历史风貌。它以极富江城民居特色的庭院门楼为主景,以露花青砖景墙为背景,用老石碾、石古墩、卵石道、篱笆将秦园路淹没的历史展现出来;在植物造景上,配置了柚子树、萱草、合欢、芭蕉、竹林、鸢尾等乡土树种。该园林小景身后便是旧民居,两厢映衬,好一幅浓浓的乡情!这时,一家三口来到庭院内拍照、休憩,更增添了一份人情味。

 

  武昌区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7年前,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为做好城市道路节点和隙地绿化提升工作,大家提出是否可将公园里的造景手法“移植”到街头,形成一个个园林小景,市民不用去公园也能在街头和自家门口欣赏美景。起初,每个区仅选取5处作为试点。建成后,市民好评如潮。据此,市园林局每年列出35处园林小景建设计划,已连续7年将园林小景“搬上”街头,目前共建成245处。它们不仅大大提升了道路绿化景观、丰富了城市街景,而且给现代都市注入了一抹“休憩”元素。

 

  昨日,位于汉阳区郭茨口玫瑰街天桥旁的《家园》园林小景中,一位年轻父亲推着坐在婴儿车中的孩子,惬意地漫步。三角形廊架、清新别致的风车、寓意深远的雕塑《家人》,配上四季树木花草,紧扣了“家园”的主题。武珞路凯乐花园小区前的武昌区园林小景《幸福的港湾》,因设计为开敞式空间,留出道路供市民穿行,可谓利用率最高的小景。

 

  担任此次评委的市园林学校原校长、高工王秀珍表示,往年的园林小景讲究“绿化”,近年逐渐向“美化”、“文化”升级。同为评委的解放公园园林专家杨少武坦言,现在的园林小景让市民停留、驻足的时间增加。

 

  据介绍,多数园林小景利用的是街头闲置小块空地和拆迁后的规划小绿地。这次,江汉区干脆花20万元将拆迁后的空地买下,在常青路长港路口建设了《如歌》园林小景。

 

  “别看它小,在它身上花的功夫可不少。”王秀珍说,“一处园林小景的诞生,从选点、设计再到施工、建成要花半年时间。每处园林小景的设计方案都在3个以上。我们提倡尽量利用城市隙地、空地以及拆迁后的规划绿地来建园林小景,并要求建在主干道的主要景点,这样才能让更多市民受益。有的园林小景选点因靠近商铺,商家认为挡了门面,需经反复协调,并在设计上绞尽脑汁,尽量满足各方需求。有的区为了找到一个能准确表达主题的配景材料,颇动了一番脑筋。今年武昌区园林小景《城南旧事》中的老石碾,就是区园林局花8000多元从农村买回来的。”

 

  市园林局有关人士介绍,启动园林小景建设时,各区园林部门、街道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告知附近居民。大家听说是建园林小景,三天两头打听开工时间,纷纷搬走乱放的杂物,施工中还“评头论足”,自觉当好“园林监工”。原来乱堆乱放、牵绳挂物的现象不复存在。

 

  记者发现,今年部分园林小景周边有垃圾转运站、拆迁民居,但园林小景本身未受半点影响。附近居民都说:“看见园林小景,就知道到家了。家这么漂亮,谁忍心破坏?”

 

  多次参加园林小景竞赛评选的王秀珍说,城市景观的营造也让市民“近朱者赤”,提升了素质。“随着城市路网的增多,今后不仅要建大公园,更要从小处着眼,建更多园林小景。”王秀珍说。

 

责编:郝琦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