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仓促“入梅”6种病症高发

2011-06-22 12:15 来源:
调整字体
(武汉晚报)(记者 祁燕 通讯员 贺军 徐爱云)今年4月份以来,土地干裂、湖泊见底,正在老百姓守着大江大湖“喊渴”之际,6月初起,大自然却很不友好地突然“变脸”——暴雨肆虐、山洪倾泄,一场旱涝急转的突袭,给老百姓带来了致命伤害。

  世界气象组织称,近年来一系列“百年不遇”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其严重性、持续性,甚至超过历史纪录。6月9日,武汉又较往年提前一周入梅,梅雨季节潮湿闷热,而季节气候和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在这各种气候更迭下,市民如何应对,守卫健康?本报《健康周刊》记者特邀中国湖北气象医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杨德才教授为市民支招。

  “旱涝急转”源于大气环流的改变

  俗话说:“久旱必涝”。从洪湖见底到水漫通城,我省的气候变化陡转直下,令人猝不及防。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的改变。

  他解释,前期的干旱,是水汽条件不好,没有冷暖空气交汇,才苦于无雨。而长江中下游每年在入梅后会集中降雨,66月以来旱情转至涝情,是西南气压加强,带来了大量水汽,从高原地区不断有冷空气向平原移动,两者正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激烈碰撞才产生了强降雨。

  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水文气象专家说,虽然长江中下游过去也发生过“旱涝急转”现象,但是其程度远没有这次剧烈几天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十分罕见。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极端气象灾害天气也广泛存在。

  六种病症在这阶段高发

  气候的反常,温度陡升陡降,对人的生理和疾病影响不可小视。

  杨德才教授介绍,干旱时,武汉天气高温突破了35℃,可暴雨后又直线降到22℃左右,高达10℃以上的温差起伏,会影响人体中枢的调节功能,对病人而言,一天温差超过7℃就可能让身体难以承受。

  随着汛期来临,武汉不知不觉已入梅半月,高温、潮湿,更会让人闷热难耐。杨德才指出,至少六种病症在这一阶段会高发。首当其冲的就是呼吸道疾病,忽冷忽热,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流鼻涕、发烧、鼻塞、咳嗽,虽不算大问题,也得折腾好几天;其二、气温高、湿度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容易坐“过山车”,骤升骤降,诱发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血管问题;其三、受气候湿闷影响,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收缩,血流受阻,心肌耗氧量增大,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其四、消化道疾病高发,入梅后天气潮湿更明显,内湿加重,会影响胃肠功能,加上熬夜、不规律饮食会造成胃肠黏膜损伤,胃痛、嗳气、胃溃疡、胃炎等;其五、风湿病疯狂作祟,他解释潮湿的空气,人们往往会感到皮肤黏糊糊,汗出不来,人体无法与体外的气候温度达成平衡,对流不畅,身体不适应可引起多种不适,如妇女腰酸背痛,老年人早锻炼时间太早容易受凉,骑车上班族清晨风寒气较重,一骑几十分钟,关节就会喊痛;其六,皮肤病涉及人群更广,市民应提高警惕。

  近日,记者从同济、协和、市中心医院、省中医院、市中医院等多家医院证实,上述疾病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医院病房纷纷喊挤。

  黄梅天,皮肤病尤为突出

  入梅了,阴雨、暴雨常有,伴随气温升高,昆虫、真菌活跃起来,各种真菌感染型皮肤病爆增。

  上周末,约同学去打完球的小邢,回家后发现身上多了很多斑点和抓痕,胸部和颈部的斑上还有少许鳞屑,在协和医院皮肤科被诊断为花斑癣,即俗称的汗斑。

  据该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冯爱平教授介绍,当下的自然环境正好适合各种真菌生长繁殖,使原本休眠的真菌“死灰复燃”。足癣、股癣、头癣、体癣、甲癣等发病情况均有一定程度增长,尤其是汛期的灾区,人们在污雨污水中浸泡后,真菌开始在足趾间疯长,出现瘙痒、脱屑、浸渍、糜烂,甚至形成水疱,皮肤破损,痛痒难当。在市一医院皮肤科,因外出被隐翅虫叮咬患皮炎的患者每天多达三四十人。

  冯教授建议,要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勤洗,保证患处清洁、干燥,以免交叉感染,涂药膏时不能一停痒就停药,而要按疗程使用,防止复发。若遇蚊虫叮咬,不要用手捏拍,此外,穿着应透气,经常穿胶鞋、运动鞋也是皮肤病的诱发因素。

 

 

 

责编:熊志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