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吨汉产月饼吃不出"汉味"

2011-07-23 09:07 来源:
调整字体
(楚天都市报 记者刘莉 通讯员蒋思政 实习生邹宇)吃着汪玉霞、冠生园等汉派老字号的月饼,您吃出过汉味没有?昨日,武汉市食品工业协会召集30多家月饼生产企业开会,鄂式月饼缺席国标,让湖北这个月饼消费、生产大省颇显尴尬。


    历经一年征求意见,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委重新修订的月饼国家标准即将于今年9月公布。记者昨日提前拿到了标准文本,发现晋式、潮式、滇式、琼式、哈(哈尔滨)式等地方风味月饼都有了自己的标准,在形态、色泽、口感、馅料含量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让湖北月饼生产企业尴尬的是,鄂式未能出现在国标中,只能“往广式、苏式上靠”。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的月饼生产在全国排名靠前,特色是硬皮硬馅、酥甜爽口、馅料以冰糖、五仁为主。但随着广月、苏月大举抢占市场,近些年,本地月饼生产企业集体“缴械”,主动生产广式月饼。汪玉霞食品公司负责人杨金安坦言,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爱吃鄂式月饼,年轻人消费、商务送礼都是广式月饼占主流,企业也只好以生产广月为主。


    据统计,武汉市每年月饼消费5000吨左右,市场容量2亿到3亿元,在全国排名前列。武汉市场上的月饼80%由武汉本地的食品企业、星级酒店、饼屋生产,可“汉产”不是“汉味”,风味上仍是广月主导,老式汉味月饼主要是散装货,附加值不高。


    作为数十家标准起草单位中的唯一武汉企业,武昌扬子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梅红运无奈地说,制定国标,需要政府推动,行业协会牵头,三五家领军企业携手,可武汉的月饼生产企业互相往来不多,更谈不上抱团发展。“缺席国标的深层次原因是鄂式月饼本身就不强势,鄂式月饼要想打翻身仗,还需在品牌创新、营销推广、包装设计等方面多下功夫,取得市场的认同感。”烘焙食品国家评委居朝华说。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