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创新时代 创新项目难创业
(记者 张哲一)近年来,武汉各大高校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一批创新项目因运而生,不少项目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学子们热衷发明创造为的是什么?为何只有极少的专利能转化成产品?长江网记者进行了探访。
搞发明创造,只为“创新学分”
李渊,武昌理工学院大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今年3月,他发明的“安全刹车器”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不久他就获得了创新学分的奖励。李渊告诉记者,学校规定学生修满2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现在我不会为不能毕业而担心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专利的获得者都是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武汉大学一位姓陈的女生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人才冒尖。各大高校纷纷实行“创新学分制”,学生获得的专利发明最高可冲抵10个教学计划内的选修学分,并将纳入奖学金、三好学生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评选条款。据她透露,有的高校甚至要求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拿到不少于80个学分方可毕业。这样,很多学生在校拼命的搞发明创造,只为修够学分,顺利毕业。
与市场脱轨 创新项目难以转化
王杰,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去年他发明的“可调节式口香糖瓶”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学的是工程测量专业,但毕业后想创业,因此在武汉市知识产权局登记了信息,准备将此项专利转让出去,用自己的创新发明来换取创业的资本。然而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人与他联系。
国家专利技术(武汉)展示交易中心副主任黄毅称,一项专利要想成功转化必须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武汉目前有数千项专利难以转化,根本原因都是设计者脱离了市场,想法都很好,但无法转化成商品进行生产。另外,期望过高也是导致专利项目无法成功转化的一大重要原因,很多发明者高估了专利的本身价值。”他建议专利申请者应开发以市场为导向,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专利项目,并组建自己的营销团队,吸引各方的合作和帮助。
责编:张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