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博会会展助农天地宽

2011-11-03 15:23 来源:
调整字体
(农博网)由农业部、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农业厅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武汉农博会,11月5日将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武汉农博会至今已举办七届,今年报名参展的中外涉农企业2300多家,会展面积5万平方米。

  开篇构筑都市农业大市场,最终落笔在帮助农民增收上的武汉农博会,有力地促进了武汉现代都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成为武汉乃至湖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为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农博会先后获“全国农业展会五强”、“全国知名品牌展会”和“中国品牌展会金鼎奖”,成为全国农业博览会中颇有美誉度的农业盛会。

  邀请农民观摩 开眼界转观念

  “武汉农博会就是要搭建一个能够调动市场力量的平台,帮助更多的农户、更多的农产品经营者融入现代市场,实现农民增收。”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学忙态度明确。

  2004年,武汉市政府掏钱举办第一届武汉农博会,在汉口江滩如期开幕。1000余个参展企业,5000余种产品齐聚江滩。为了让更多农民朋友能够到场观摩,武汉市政府专门列出20万元专项资金,向省内外5000名农村各类专业大户发出邀请函,并给每个与会农民每天提供20元的午餐补助。

  贺旭辉,武汉市微莲农产品科技开发中心负责人。2007年,他参加第四届农博会推销水晶萝卜,五天时间卖了3000多斤,并收到了沃尔玛超市的邀请函。2008年他又卖出了十多万斤。他说:“农博会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找到了致富路。”

  从湖北农业实际出发,让农民在农业展会现场观摩中,开眼界,变观念,逐步引入商业的思维,移植工业的理念,实施开放的手段,推进传统农业向工业农业转变,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武汉农博会的重要内容。

  打通供求渠道 产销无缝对接

  武汉农博会作为湖北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辐射面最广的农业展示平台和载体,打通了农业与市场之间的供求渠道。

  2004年第一届农博会时,很多武汉市民还不认识葛粉,黄陂石门山食品公司总经理邵仙墙的嗓子几乎讲哑。但在第七届农博会上,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100多家超市与武汉“1+8”城市圈企业的一场洽谈会,就签订意向订单5.6亿元。据统计,七届农博会共计促销农产品100多亿元,并推动农业项目投资签约200多亿元。

  每届展会组织的“农超对接”直通车,将产销紧密联系到一起,解决了“货往哪里销,钱从哪里来”等关键问题。农产品借助合作社、专业公司等中介组织与加工企业对接或进超市销售,既增强了经营抗风险能力,又提高了产品收益。

  发挥农业课堂功能 农民得真经

  “农博会要发挥农业课堂功能,既要成为办会特色,也要成为农业干部跳出农业抓农业的一种探索。”武汉市农业局局长付明星将这个观点作为办会的硬指标,要求组委会重实效。

  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多年,对市场早已摸出一套规律,加工什么?农业怎么调?农产品往哪里卖?经验丰富的龙头企业都能以实际展品做出回答,引导农民们现场琢磨,找出答案。

  兰桂娥曾经只是一位在武汉卖菜的农村姑娘,她应邀参加第一届农博会,在浙江真空包装净菜展前,看到一提10公斤配置精美的蔬菜卖到80元。从此她走上包装净菜的新路,原来在集市上每箱30元还卖不出去,后来她利用净菜包装,一下子卖到了120元。

  对广大农民而言,农博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观念。以前农民习惯卖生鸭子,2公斤的鸭子价格是28元;但若将鸭掌、鸭脖、鸭翅、鸭舌等分类卖,可卖65元;如果卤制再冷加工带包装,价值可增上百元。

  引外来经验 促本地发展

  湖北省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当年却只能喝“珠江水”吃“广东粮”,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农业发展仅局限在农字圈里寻突围,不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之路,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一届农博会上,“汉口精武”只有十余平方米的展台,但通过农博会的推介,销售火爆,一下打开了市场。董事长涂国华看到肉制品巨头双汇的展台上,摆放的一百多种产品均独立包装,方便携带,自己现做现卖的鸭脖子跟人家一比,真是差了一大截。展会结束后,他立刻找到食品专家,研发出真空包装的鸭脖产品,保质期长,方便携带,一上市立刻受到外地顾客的青睐。

  为做大做强鸭脖产业,政府对其重点扶持,小小的鸭脖子从手工作坊一脚迈进工业园。现在“汉口精武”已经拓展省外市场,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均设立了销售网络。

  引进国内外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借鉴外来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湖北农业发展创新。武汉农博会如同一面双面镜,在照出外商优缺点的同时也照出自身的优缺点,实现了大家在交流切磋中互相启发。

 

责编:王刚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