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将为3亿年多前鳞木化石设保护圈
张雷/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方化石坐落在红光大队瓠子山西北面山腰,长、宽约2米,高度超过1米,似龙鳞龙身,周围长满了蕨类植物。石头底部,一条长约1米、宽约0.15米的“石龙”清晰可辨。65岁的村民高普阶讲起了村里“石龙盗油”的传说:瓠子山原是天庭在人间的宝库,玉帝遣石龙镇守。山下一油坊经常失油,一天深夜,村民发现盗油的竟是石龙,便以火袭之,龙便钻到山里去了,断石龙右角留在了石头上。
魏胜介绍,这块化石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当地居民发现,当地人称其为“龙石”,但并不知道这块化石的价值,甚至有人将其拿来盖房铺路。1984年,时任柏泉中学校长蒋方淮听当地居民谈起这块石头,便前往察看,判断出这不是普通的石头,是一块化石。后经省地质局专家鉴定,此化石是人类史前石炭纪形成的,赋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它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距今已有3亿5千年的历史。1987年,东西湖区政府在距石头百米远处,设立了“瓠子山鳞木化石产地”字样的文物单位石牌。柏泉办事处表示,今后将专门设立保护圈,把化石彻底保护起来,作为景点进行开发。
如今,当地正在沿线设立指示牌,在化石旁立起化石说明书,方便游客观赏。
科普小知识:
鳞木是石松类中已绝灭的鳞木目最有代表性的1属,出现于石炭二叠纪,乔木状,与封印木和芦木共同繁殖在热带沼泽地区,形成森林,是石炭二叠纪重要的成煤原始物料。木本植物树干粗直,高可达38米以上,茎部直径可达2米。枝条多次二歧分枝,形成宽广的树冠。叶螺旋排列,线形或锥形,长可达半米,具单脉。叶的基部自茎面膨大突出,当叶脱落后在其表面留下排列有规则的鳞状叶座。叶座绝大多数作纵菱形或纺锤形,通常不呈纵横的行列而为螺旋状排列。叶座作横菱形或斜方形,中央有一个很小的维管束痕,两侧各有一通气道痕或称侧痕,有的种在叶痕之下的叶座部位还有一对通气道痕。叶痕的上面有—个很小的叶舌穴,内具一叶舌。鳞木的输导系统在主茎中常为管状中柱型,而小枝则为原生中柱型。中柱在茎的直径中仅占一小部分,而皮层部分却很厚,由内、中、外3带组成,次生周皮自外带皮层中发生,显然,它们的输导与支持功能是分开的。茎干的基部为根座,类似根,也作二叉分枝状。根自根座四周生出。根座也具有很厚的皮层,比较细弱的中柱和很发育的次生组织。
孢子叶聚集成孢子叶球,着生于小枝顶端。每个孢子叶的腹面(即上面)有一孢子囊。孢子囊有大小两种:小孢子囊内含有很多的小孢子:大孢子囊含有4、8或16个大孢子。在石炭纪曾很繁盛,并广布于全球,为石炭纪时期的主要植被成分,也是热带沼泽森林中最具有特征性的植物之一。石炭纪末期,由于不适应当时恶劣的干旱条件而渐绝灭。今天见到的鳞木,都是它们的化石。
责编: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