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汉阳造 振兴大武汉”高峰论坛召开
(长江网记者叶圣凡 陈曦 张哲一 王凯)为积极推进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加快“三镇三城”建设,7月22日上午8点30分,“传承汉阳造 振兴大武汉”论坛在晴川假日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市政协主办,中共汉阳区委、区政府、区政协承办。
“传承汉阳造 振兴大武汉”高峰论坛召开
此次论坛通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理论研讨、资政建言,深入挖掘和探索“汉阳造”历史遗存、精神内涵,明晰汉阳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发展功能定位,传承和弘扬“汉阳造”精神,借智引智推进汉阳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为把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振大武汉雄风而努力奋斗。
论坛将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讨论:一是充分挖掘“汉阳造”工业元素内涵,打造武汉新型工业之城。二是充分挖掘“汉阳造”精神文化内涵,打造武汉文化旅游名城。三是充分挖掘“汉阳造”地理元素内涵,打造武汉生态宜居新城。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作《“传承汉阳造 振兴大武汉”中人才素质的提升》的演讲
赵启正演讲内容摘录: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知道武汉不仅是九省通衢的要地,而且还曾经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经济城市。回忆武汉造的历史,说明武汉有能力再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大城市的前茅。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武汉逐步退出了一线城市的行列,武汉一时没有机会获得像深圳、浦东那样的机遇,因此发展较为迟缓。
现在,武汉的机会来了,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得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2010年初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暨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此看见,所期待的大武汉的发展和腾飞是绝对能够实现的,我们国家在发展中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我们经常总结这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也总结60年来建设新中国的经验,但是这次提出“传承汉阳造 振兴大武汉”开始了百年的长途回顾,我想这是很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的今天,在大武汉的振兴过程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吸引高科技的人才。从条件上来说,今天的武汉比当年的深圳和浦东条件是优越的,因为中国的大学办得多了,水平高了,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质量在世界上至少是中等,中国自身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国内的科研和设计队伍,还有大量的留学生不断归来。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武汉只要是政策对头,能够吸收比当年早去的那几个开发区更多的人才。我想武汉首先吸收国内的同时吸收国外的,我们还是有办法能够形成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人才的建设应该是我们首先看待的事情。
全球商报联盟理事长陈锡添
作《“汉阳造”和改革开放》的演讲
陈锡添演讲内容摘录:“汉阳造”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改革开放的先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的具体实践,是敢为人先的大胆创举。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探索。
小平南巡时鼓励我们,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十八世纪的“汉阳造”,也可以说是一个敢试、敢闯的范例。武汉要塑造新的辉煌,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去试、去闯、去冒,要大胆地冲破传统的发展方式,大胆地冲破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干出新的事业。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
作《“汉阳造”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演讲
秦尊文演讲内容摘录:最初的“汉阳造”,是指汉阳产的步枪,因其质量好而替代进口,享誉全国。现在我们谈的“汉阳造”,已不是单指“汉阳造”步枪,而是指近代史上崛起的武汉工业。可以说,“汉阳造”的实质是工业化,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今天,要把握这一实质,努力将武汉打造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名流置业董事长刘道明
作《用“汉阳造”精神打造生态宜居名城》的演讲
刘道明演讲内容摘录:“十二五”期间,汉阳确立了“一城两园三圈四线”的总体发展架构,将汉阳建设成武汉最适宜人居住创业的城区。在未来几年内,汉阳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城区地位,凸显宜商、宜业、宜居生态特色。作为汉阳精神的继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再次吹响汉阳造的号角,抢抓机遇勇担责任,为汉阳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建设作出贡献。
张之洞后裔、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校长易菁
作《张之洞与传统文化》的演讲
易菁演讲内容摘录:我的曾祖张之洞平生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办学,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武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依山而傍水。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武汉是开明大度、思想活跃、易领潮流的。几次机会我也表个态,希望能有机会在武汉兴学,踏着祖先的脚步,传承民族精神,振兴文化事业。
亚太投资杂志社社长宋荣汉
作《中三角合作与汉阳造文化精神》的演讲
宋荣汉演讲内容摘录:“汉阳造”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把“汉阳造”这一特定概念演绎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时代文化精神,将会成为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巨大优势,并有效提升其在湖北省及整个中三角区域的独特地位与作用。而将“汉阳造”放到荆楚文化历史长河和汹涌澎湃的中国近代史、改革开放历史以及“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新的历史使命背景之下,我们不难探寻出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即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文化和崇尚科技的创新意识。这些时代文化精神,正是武汉市及汉阳区的“禀赋资源”和“潜在优势”所在,将其有效传承弘扬,必将能够为“振兴大武汉”及中三角的区域合作增添“竞争与发展优势”。
张之洞后裔易斐女士题写对联
创新汉阳造项目签约仪式
合 影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涂勇发言
武汉市政协主席吴超讲话
汉阳区委书记曹裕江致答谢词
汉阳区区长徐洪兰致欢迎辞
长江网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
责编: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