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为网友开展急救培训 专家细数救援误区

2013-06-16 17:40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记者 郝琦 吴晓敏)路上看到有人晕倒,应采取什么急救措施?在混乱的车祸现场,如何准确判断形势,安排救援顺序?6月16日上午,武汉市红十字会“生命阳光”急救培训师王辉,为30名长江网网友带来的一堂急救知识讲座,令大家获益匪浅。

  一辆飞驰的旅游客车,司机突发心脏病紧急停车,游客吴师傅受刺激突发癫痫,患有糖尿病的张奶奶也因低血糖晕倒,急于救人的小王冲过来,却不幸撞断了胳膊,导游小梅吓得花容失色,晕厥在地。面对混乱局面,大家该怎么办?王辉向网友们抛出这道考题。

  “先救司机,司机病得最重。”“先救老人,老人体质差,吃不消。”“不对,应该先打电话叫救护车。”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而王辉公布的答案,是谁也没想到的。“最优先的事项,应为评估事发现场是否安全,必要时应设置警示标志,确保伤患不被过往的车辆撞到,这是确保下一步救援顺利实施的前提。”其次是拨打急救电话,描述各人症状,然后再唤醒伤势最轻的导游,协助救援。

  王辉说,施救者不顾现场安全环境贸然救人,导致的悲剧不在少数。2009年,荆州十几名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人梯”断开造成三人溺亡的事件,令人扼腕。从科学救援的角度来讲,搭“人梯”的人数最多是3人,而且必须采取背对扣腕的方式牵连,“人梯”才相对牢固;今年5月,武昌区一女公交司机洗澡触电,婆婆急于施救,带着手套去拉媳妇,不幸也触电身亡。“如果发现触电就拉断电闸,这场家庭悲剧或许能否避免。”王辉叹息道。

  数据显示,在德国,每100个人里就有8人懂得基本急救常识,在中国仅有2人。患者突发疾病如冠心病、气道梗塞导致的昏迷,抢救不及时的话,10分钟就能导致脑死亡。因此,对于抢救患者生命,发病后数分钟的急救处置,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普通市民对于“科学救援”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远远不足。

  “以癫痫为例,癫痫是大脑皮层异常放电所致,患者症状表现为牙关紧咬、四肢抽动、口吐污物等。”王辉说,不少施救者见状,拼命按住发病者,导致其骨折;还有的狠掐患者人中,将皮肤掐破,不得不去医院缝针;还有略懂一点的施救者,为防患者咬舌,硬撬患者嘴巴,却撬掉了牙,得不偿失。

  正确的做法,应在患者周边垫上衣服,防止其撞伤自己,其次保持患者侧卧姿态,绝对不能仰卧,防止胃内污物回流造成的梗塞窒息,一般来说,患者发作后十几分钟后,便可自行恢复。

  同样是昏迷,根据症状不同,施救者的处置方式也不同。昏迷者口眼歪斜、面部偏瘫,则有可能是中风,此时应迅速报警,并让患者侧卧,不能吃喝任何食物,用毛巾给头部降温,并尽量避免运送途中的摇晃;患者大汗淋漓、口唇绛紫,心律不齐,则多半是突发心脏病,此时应让患者就地半卧,抬高腿部,并舍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或者嚼服13片25mg规格的阿司匹林片,再用水服下,必要时,还可采取心脏复苏和人工呼吸。

  受南京“彭宇案”及类似事件影响,市民路上看到突发急病者,往往避之不及。王辉介绍,施救前完成“向人呼救、明示身份、报警、求助”四个步骤,可有效实现自我保护。首先对旁观人群说“有人病倒(受伤),快来人”,寻求目击证人;其次表明自己受过急救培训,打消患者和众人顾虑;再次指定一位路人拨打120急救,明确地点和症状;最后在人群中寻找协助者,减少救援负担。

  王辉介绍,在美国,具有急救员资质的人,见到路人突发伤患却不施救,要受到法律惩罚,而在中国,即使是专业医师,在非任职的医疗机构提供急救,也属触犯法律;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普通市民在施救时,也面临遭受被施救者讹诈的风险。“即使这样,我们也提倡救比不救好,早救比晚救好,在施救前,不妨用手机先录制一段患者的视频,事后作为证据。”王辉无奈地说。

  由于现场气氛热烈,原定2个小时的培训一直持续了3个半小时,在“生命阳光”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网友们了解到烧烫伤、溺水、心血管疾病、外伤出血骨折等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方法,并当场掌握了三角巾包扎固定法、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等急救技巧。

  “今天的讲座太实用了,让我受益匪浅。”网友“中部崛起”吴先生说,自己的父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都要急救1—2次。“万一老人再次病发,我就可以正确进行紧急处置,以免贻误病情。”

  湖北纺织大学大四学生闫迪说,前几天在头道街,遇到一名中风的老人倒在路边,尽管心存担忧,但他还是把老人扶到路边休息,并为其叫来一辆的士。他遗憾地说,当初自己把老人送上车就离开了,也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要是早点掌握了这些急救技巧,没准能更好地帮助到那位老人。

  一些突发情况的正确处置方式

  (1)车祸现场

  首先在事发现场架设警示牌,其次拨打120求助(部分地区需加拨区号),不要轻易搬动伤者,仔细询问其伤势,判断其出血或骨折部位,再进行处理。

  (2)煤气中毒、触电等

  不要贸然进入现场施救,先观察,再闻气味,然后截断气闸或电闸,再进入现场施救。

  (3)溺水

  发现有人落水,非专业水上救生员不应贸然下水,最好在干燥平整的岸边,用长竿或绳子伸向落水者。对救起的溺水者,实施口对口呼吸和心肺复苏术;不慎落水者,切莫慌张,做到“深吸气浅呼气”,身体放松,可自行浮起,实现自救。

  (4)踩踏事故

  上下电梯、楼梯靠近扶手,看到大堆人群涌来,应在墙角躲避;被人群挤在中间,则应握住手腕,手肘撑在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持呼吸畅通;如被挤倒地,应迅速抱脖屈膝,手肘顶住膝盖,以侧卧姿态,保护颈椎和腹部。

  (5)烫烧伤

  先用冷水冲洗降温,再去除烧伤部位的衣物(粘连处除外),然后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持续将患处泡在冰水里降低疼痛,再用光滑的无纺布盖住患处。24小时后,才能上药。

  (6)气道异物堵塞

  对于吃东西卡住气道的患者,可在其后方蹲下,环抱肚脐处,以向上向前的方向进行勒压,直至患者吐出异物;对于肥胖患者,可直接仰卧在地上,用掌根对其肚脐处,由上至下按压;婴幼儿,可匍匐在胳膊上,用另一只手轻拍背部,再翻过来,用手指轻戳胸部之间,促使孩子吐出异物。

  (7)冠心病

  感觉胸部前区骨后有压榨性疼痛、闷痛,并伴有大汗淋漓、血压下降、脉搏心律不齐、口唇青紫等症状,可判断为冠心病。此时让患者就地半卧,抬高腿部,减少心脏负荷。并让患者在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或嚼服325mg阿司匹林(13片25mg规格或2片200mg规格),即可减轻症状。

  (8)心脏复苏

  发现有人因心脏病、溺水等晕厥,可采取心脏复苏的方式。首先让患者保持仰卧位,然后跪在患者身侧,以轻拍肩部、在耳边呼唤的方式,确认患者是否存有意识。然后两手相按,用一只手的掌根,以每分钟100次左右的频率,以4—5厘米的深度进行按压,每按压30次,用口对口方式,向患者口中呼气两次,口对口呼吸时,应保持患者头部上扬,鼻孔朝上,以确保空气能顺利进入(颈椎受伤者除外)。

  (9)外伤出血、骨折

  根据出血位置的不同,使劲按压该部位动脉血管,并使用止血带等物品,减少出血量,再进行包扎;对骨折患者,切莫盲目复位,以免伤及伤骨附近的神经和血管,应当场用上衣、三角巾固定骨头,再送往医院救治。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