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启动规模最大排水疏捞行动

2013-11-26 09:29 来源:
调整字体

24日晚,江汉水务工作人员在污水管道内掏淤泥,疏通管道。

武汉晨报:1月25日从武汉市水务部门获悉,本月中旬我市启动“大战150天,清管渠、畅排水”活动,预计在明年4月中旬雨季来临前,完成全市6000多公里排水管网的疏通工作,给雨水“开路”。

  我市全年70%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汛期,由于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城区雨水均要通过泵站抽排入江,排水压力大,要是遇到管网“肠梗塞”、“高血脂”等很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我市今年11月全面启动了排水疏捞行动,力争通过5个月的努力,对全市排水管网、沟渠进行全面疏捞维护,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排水设施的能力。

  市水务局称,在150天内将对全市所有排水管网展开拉网式“清肠”,市、区水务部门将放弃假日休息,全员参与。尤其是针对今年暴雨中暴露出的主次干道、立交涵洞、交通要道等重点渍水地段,进行全覆盖疏捞改造,明年3月还将开展全市内涝防治演练,确保2014年“小雨中雨无渍水、大雨暴雨保交通、特大暴雨保安全”的目标。

  今年我市已经启动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未来三年总投资规模为132.85亿元,重点建设17个排水系统,新改建25座泵站和30条港渠,新增400公里排水管网,遇到日降雨200毫米以内大暴雨,中心城区不渍水。

  体验现场

  晨报记者戴防毒面具 深入地下4米

  记者陈永权 通讯员吴祥华

  设警示牌,揭井盖,穿潜水衣,戴工作帽,戴防毒面具……前晚9点40分,气温已经降至5℃,空气里散发着寒气,江汉区长江日报路上,机器轰鸣,陈文学和2个工友顺着窨井上的铁梯,一步步走下井,钻到深达4米的下水道。

  本报摄影记者陈亮抱着相机,戴着防毒面具,心惊胆战地随他下井,一股强烈的恶臭几乎令人窒息……这是条直径约2米的主管道,积满的污泥高达半米深,污水黑如酱油。

  黑漆漆的下水道中,陈师傅弓着腰、半蹲着往前爬在最前面,一锹挥下去,污水冒着黑色气泡。水流很大,另一个工友潘道银将盛装淤泥的竹篓子固定在轮胎上,淤泥铲到竹篓子里,过滤掉水,还有一个工友肖兵通过绳子牵引到窨井口下水道。地面的工友用绞机把淤泥吊装到地面,送到清淤车里。

  “哈!好香啊!”晚上10点30分,本报记者陈亮钻出地面,来不及卸下身上的装备,猛吸了几口空气。他说,在窨井里,踩着齐膝的淤泥,尽管戴防毒面具、吸氧气,也挡不住那难闻的臭味。

  现场负责施工的蔡文清说,由于路面施工,大量渣土、水泥、石块进入管线,造成“肠梗阻”,疏捞工必须戴着防毒面具和照明灯深入地下作业。为了保证安全,每次下井前都要打开井盖,用鼓风机换气,并用气体检测仪探测下水道氧气、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含量,当全部达标后才允许疏捞工下井作业,而且每次下井时间都不超过半小时,就换一个班次。

  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队长林华告诉记者,江汉区在150天内要负责辖区内50余万米管网、3万多个窨井的疏浚任务,这些排水设施大部分在路面上,白天施工势必造成交通拥堵。为方便过往行人和车辆,他们成立了7个“夜行疏捞队”,共100多人,对京汉大道、新华路、青年路、长江日报路等11个重点路段拉网式清淤。队员们晚上9点开始工作,凌晨5点收工,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时段。

  记者不到1小时的体验,对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下水道打交道的疏捞工来说微不足道——这份城市里最脏最累的工作,不仅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更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和“一身脏换来万家净”的奉献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汗水,换来这个城市的美丽容颜。

责编:邓小龙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