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阮金海是杨林尾镇镇西村农民,喂了14年猪,年出栏生猪万余头,2005年创办鑫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长期的饲喂实践中,他发现传统养猪方法有不少缺陷,如母猪限栏饲喂,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产仔率、仔猪存活率低;人员频繁进出,易传入病菌,不易管理。此外,人工成本投入也大。
“能不能让养猪也标准化、智能化、‘傻瓜化’”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阮金海了解到,智能母猪饲喂管理系统在国内尚属空白,有一些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系统,资金投入巨大。
阮金海边养猪,边搞起了研究。他把这些年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花费200多万元,四处学习考察、查阅资料。2009年,联手北京科研机构,成功开发出了智能母猪饲喂管理系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两次检测鉴定,这一系统设计先进、功能全面,技术上没有问题,可以完全替代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去年3月,阮金海注册了新亚牧业科技公司。
整套系统的控制中心是电脑软件系统,有一台或多台饲喂器作为控制终端,有众多的读取感应传感器为电脑提供数据,同时根据母猪饲喂的科学运算公式,由电脑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处理后指令饲喂器的机电部分来进行工作,达到对母猪的数据管理及精确饲喂管理。
阮金海介绍,以一个万头猪场为例,使用这套系统大约需要资金30多万元,当年使用、当年可回收成本。传统的养殖模式,一头母猪产仔存活率为15至18头,使用管理系统,成活率为24至28头;传统养殖需要600头左右的母猪群,使用管理系统后,减少为350头,大大节省开支,效益明显。
“机械化”管理如何减少人工、节约费用?阮金海向记者作了演示。原来,他根据多年养殖“经验”,预先把各项指标数据输入电脑程序,哪头猪偏胖,哪头猪偏瘦,哪头今天只能吃多少,哪头要产仔了、必须加强营养,全都一目了然,电脑统一识别,精细操作,母猪进入特定的运动轨道,直接接受管理,省时省力省人工。以前一个万头猪场,约需50至60人管理,使用这套系统后,只需要6至7人。
新模式还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限位栏饲喂,母猪在大群中自由运动,由特制的识别分离器进行分离,无应激、无驱赶,年产胎次增加了,产仔数量增加了,体能充足了,抗病力、受精率、繁殖率提高了,猪场效益自然增加。
据悉,这套系统同样适合饲喂仔猪。下半年,他将申请专利,全力推广,以远低于国外售价的成本价销售,让产品全面进入市场、更多的养猪户受益。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