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民众开始在长三角“安居乐业”

2008-09-04 15:08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新华网(记者张和平 高路 凌军辉) “不可思议的感动。”在上海接受职业培训的刘正友说出自己来到长三角后的感受。和刘正友一样,6000多名汶川地震灾区民众在长三角开始“安居乐业”,传递出新生活的佳音。

    21岁的刘正友来自都江堰市,7月中旬,他参加了上海企业赴川招聘会,但来沪之前,他与大多数老乡都是抱着“迟早要回去”的心态出来的。

    刘正友被接收到上海现代应用技术培训中心,免费参加数控机床操作中级培训班,还有政府提供的生活补贴。3个月培训并考试合格后,他将被定向安排到上海埃锡尔数控机床公司,担任维修技术人员。

    迎接刘正友的,将是光明的前途。数控机床操作工是比较短缺的高技能人才,在上海,等级较高的数控机床工月薪可能高达8000多元。

    在培训班里,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周围人们对刘正友的生活、学习、感受都有无微不至的关爱,让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他经常打电话劝在都江堰的同学“赶紧来这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长三角的江、浙、沪三地建立了救灾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和数百家民营企业向灾区民众伸出就业援助之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底,长三角两省一市已招收就业的灾区民众6000多人。其中江苏2000多人、浙江3000多人、上海800多人。从9月起,将有更多的灾区民众陆续进入长三角就业。

    两省一市还分别对今年和未来3年的就业援助作了2—4万名的中长期规划。其中江苏省提出,2008年不少于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未来3年不少于提供3.8万个就业岗位。

    江、浙、沪三地的接纳企业给灾区民众开出的薪酬普通工大都在1000—1200元,熟练工1500—2000元,甚至3000元,都高出市价。

    李军、张翠红是在绵竹市汉旺镇经营小本生意的夫妇,地震将他们的房屋和小店夷为平地,双方父母家的房子也都成为危房。夫妻俩无法再做生意了。

    他们也曾考虑外出打工,可是一来没学过任何技术,二来从没离开过家乡,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未来。但他们还是希望能够自食其力,他们说:“我们还年轻,总不能一辈子靠政府救济。”

    江苏省南京市龙威服饰公司聘用了他们,并提供免费培训、全套生活用品、免费住宿……李军、张翠红感动地说:“我们找回了生活的方向,南京就是我们的新家。”他们希望生活稳定后,把老人也接过来。

    浙江红蜻蜓集团几位来自灾区的员工因亲历地震,有较重的心理障碍。其中罗东(化名)反应强烈。他每天夜里无法入睡,经常做噩梦,一听到响声,便大喊“地震来了,快跑!”连喊带跑狂奔出去。

    为抚平他的心灵创伤,红蜻蜓集团发挥企业建立的心理指导机制,请来心理咨询师为他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减轻恐惧心理。经过耐心疏导,罗东逐渐恢复过来。

    记者采访了许多在江、浙、沪就业的灾区员工,尽管他们的处境、心境不同,就业的城市和企业也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很适应、满意,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已逐渐融入企业中,愉快的工作和关爱的氛围也有助于减轻他们内心的悲伤与痛苦。

    温州鸥鸟王鞋业公司的罗峰说:“想象不到这里会这么好,我要留下来,争取把老婆女儿也带到温州来,把更多的老乡叫过来。”他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广大灾区员工的心声。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