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不平凡的“十二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全省建设,显示了我省加强农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一首首和谐的“三农”大合唱强音奏响,为我省向农业强省跨跃发展鼓劲加油。
种粮大户的劲头越来越足
12月16日,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江夏区安山镇毛岭村农民徐家强的脸上,比往日多了一份惬意。一个多月前,他就忙完秋粮收割、销售,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徐家强是江夏区乃至全省闻名的种粮大户。去年他收获粮食70万斤,今年收获了73万斤。“今年春旱夏涝,没想到收成还增加了,真是不容易。”
11年前,徐家强开始从周边农民手中承租农田种植粮食,到今年,共流转土地面积1045亩。今年他种植了700亩水稻,分为早稻和晚稻。
今年春天播种早稻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接连干旱,稻田里的水越来越少。就在他着急上火的当口,区政府组织的抗旱救灾队来了,为他家的稻田挖了三条水沟,直通附近的湖里取水。涓涓细流源源不断,700亩早稻保住了。
今年6月,到了晚稻播种季节,农业部门又给他送来700余斤“精优1130”晚稻种子。这些优良种子,足够他的300亩晚稻种植面积。
徐家强说,他在种粮过程中,只要遇到任何技术问题,江夏区农业局的农技人员都会前来指导。今年他的两季水稻产量,比往年都有所增长。
不仅粮食增产,今年国家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也比去年增加了10%。如晚稻每百斤最低收购价,去年是110元,今年是125元。和去年相比,他今年的种粮收入达35万元,比去年增收7万元。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几年前农业税全面取消后,他承包的700亩农田每年免征近5万元农业税。政府还有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加在一起每年差不多也有5万元。
徐家强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虽说现在有的人不愿种田,但民以食为天,人总得要吃粮食,加上国家对像他这样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关照,他感觉种田的劲头越来越足。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丰收
和徐家强一样,湖北省众多种粮大户、农户,都感受到增产增收的浓浓喜悦。
2011年,我省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全面增长,总产量达到477.7亿斤,同比增产14.5亿斤,实现“八连增”。
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为我省粮食生产战胜自然灾害、夺取丰收,功不可没。
面对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我省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一线决策,先后调拨救灾资金2.3亿元支持抗旱保丰收。10万多名“三万活动”干部就地转为抗旱工作队,保证每一片田都种得下。而我省长期坚持的重农抓粮的政策和努力,也为抵御天灾夺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高价买粮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抗旱工作的投入,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目标顺利实现。”在今年旱情最为严重的时期,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不惜一切代价抗灾保收。高价买粮政策增强了农民种粮收益预期,使得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据省农业厅统计,今年我省早籼稻、中晚籼稻及白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了9.6%、10.3%和5.5%,市场上常规稻价格普涨两成。
此外,湖北省农民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种种粮补贴,品种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各种种粮补贴发放额为4.5亿元,而今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59亿元。
各种补贴越来越多,种粮效益不断提高,我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2011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约6183万亩,比2003年累计扩大了846.43万亩。
传统农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徐家强告诉记者,他种植的700亩水稻全部使用机械化作业。去年主要是外请机械,今年,他已经订购了犁船、收获机、旋耕机,目前正在申请农机补贴。
这位种粮大户感叹:以前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确实辛苦;近些年大不一样:耕地有旋耕机、播种有播种机,收割有收获机——一句话,现在种田越来越轻松啦!
在我省广阔的农村,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省756个农机合作社不仅给1.8万社员带来增收,还让92.3万农户基本告别镰锄。与此同时,一个个农业板块基地迅速崛起:在江汉平原,优质稻板块超过1200万亩;在宜昌峡江地带,柑橘板块达200万亩;全省万亩高产优质示范板块达300个;投产的万头生猪生产基地达420个。
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农业是“第一民生”。虽然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农业占国民经济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会改变;虽然调整经济结构是“常态”,但农业作为“朝阳产业”、“母亲产业”的格局永远不会改变。
根据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省委作出了坚持“两增同步”的重大决策,即做到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我省力争粮食增产4亿斤,农民收入增长8%左右。“十二五”期间,我省力争粮食增产53亿斤,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20亿斤。
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犹如装上了强劲的引擎,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它带来新农村的新气象,新农民的新生活,这一幕幕犹如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化促现代农业大跨越
如果让时光回溯到十年前,武汉市汉口精武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国华,怎么都不会想到,他“盘”鸭脖子竟然“盘”出如此大的产业。
去年,汉口精武实施“亿只鸭工程”,带动全省肉鸭养殖、加工、饲料、羽绒、包装、运输等产业“一条龙”发展,打造出湖北百亿鸭产业链。
目前,全省像汉口精武这种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超过6000家,其中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过7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接连跨过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
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又直接推动现化农业发展,三者间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定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的发展战略后,我省农业产业化进入腾飞成熟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今年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较上年增长约30%,是2008年2894亿元的2.07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可望达到1.5:1,比2008年的0.98:1提高了52个百分点。
1.5:1,这一比例意味着什么?
省农业厅人士介绍,它表明湖北农业档次的提升,走出了农业大省靠卖初级产品的低效益老路,结束了喝珠江水、吃广东粮的历史;它还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去年,我省“三农”研究会农业产业化课题组,曾到武汉、宜昌、襄阳、荆州等地,访龙头企业、看生产基地、到市场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农业强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湖北稻花香集团销售收入可望达到120亿元,三友食品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实现湖北农产品加工百亿元龙头企业和亿美元出口企业零的突破。
据统计,今年全省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预计超过5500亿元,较上年增长约22%。一批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引领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龙头”。
如何做大龙头?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改变小、散、弱的状况;需要从高科技嫁接入手,靠产学研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
放眼广袤的荆楚大地,一条条农业产业化链条正在形成。例如:福娃的营养糙米卷,使稻米升值5倍以上;潜江莱克和华山水产公司利用虾壳生产氨盐和甲壳素、湖北建元食品公司从小麦麸中提取膳食纤维素等,起到了引领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的作用,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链条拉长、变粗奠定了基础。
昔日相对偏弱的农业,正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农业大省,正在向农业强省的大跨越奋力冲刺。
责编:金鑫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