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支点战略 跨越发展":区位新政 共促跨越

2012-03-11 15:49 来源: 大公报
调整字体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格局由东向西梯度转移进程加快,中部地区已迎来加速崛起的难得机遇。湘鄂赣三省携手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战略构想正是顺势而为,事关国家战略。参会的襄阳、宜昌、省商务厅和随州四位代表,向大公报描述了一幅"共促跨越"的地区蓝图。(大公报记者孔嘉 李晓波 梅戈 北京8日电)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张传斌 摄)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做区域合作龙头

  十一五以来,国家对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高度重视。温总理在今年报告中提出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湖北强力推动一主两副为重点的多元经济发展战略,在全力支持武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调整襄阳和宜昌的领导体制,下放省级管理权限,制订特殊政策,支持扶持襄阳、宜昌发展。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指出,这些决策对内凝心聚力,提振了士气,对外强壮了气场,提升了信心。成果也初显:仅去年,就有44家中央企业与襄阳签订战略合作协定,投资总额1146亿元。襄阳的GDP增长高达16%。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发展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全省三个三分之一的经济格局,其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城市覆盖率达到200平方公里,承载200万人口。

  "完成这样一个目标靠传统的路径不行,必须要打破常规"。范锐平说,首先要高点定位,以更宽阔的的视野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影响。湖北希望襄阳成为鄂西北地区的龙头城市,能够发挥在鄂西北的带动作用;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看,襄阳也是中西部合作的一个桥头堡,在中部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之间处于特殊的纽带地位。

  在国务院批复的中部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覆盖区中亦有襄阳,这意味着襄阳处于重要的节点、纽带位置。同时在西安、郑州、武汉,重庆之间30万平方公里的中部结合地,没有特大城市,缺乏经济的引擎、发动机和区域合作的龙头,"襄阳有条件和河南的南阳一道合作承担这种责任"。

  若国家层面支持襄阳建设成为中西部的省域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会形成一子活,全局活的典型效应。

  范锐平建议十二五期间把打通中、东和西部的通道,推动中西部的合作作为重点,以畅通中西部资源配置和人流物流通道,推动中西部城市集群发展。

  目前中西部人流物流潜在的市场,受阻于通道建设。通道建设的滞后影响了资源的配置和比较优势的发挥,这也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建议尽快启动郑渝高铁建设工程,加快西武铁路的工作,加大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北煤南运、铁水联合的大通道。

  湖北省副省长、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向特大城市迈进

  宜昌作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和全省重点支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自古以来就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武汉和重庆之间综合实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最具战略意义的城市。

湖北省副省长、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张传斌 摄)

  湖北省副省长、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向大公报记者介绍说,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出构建全省三个三分之一的经济格局,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给宜昌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41亿,比上年增长16.1%,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宜昌区域性经济中心逐步形成,综合实力位居湖北第2位,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由第9位跃居第3位。宜昌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人民群众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郭有明表示,宜昌的经济发展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驱动型转变。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2%,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发展格局。城区经济总量与县域经济总量之比达到51:49, 2011年有3个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达到74家,宜昌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50亿,比上年增长88.3%。

  交通区位从止点型向枢纽型跨越。随着沪渝高速、荆宜高速、三峡翻坝高速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保宜高速、汉宜高速铁路、三峡枢纽港等加紧建设,三峡机场一类口岸顺利开通,基本形成了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铁路大动脉、航空大走廊的立体交通格局,宜昌由过去的交通止点发展成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今后一个时期,宜昌要努力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大目标,力争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5%以上。中心城区框架将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加快构建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匹配的综合实力、基本框架、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建设全国一流明星城市。

  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做中三角推动者 践行者

  中三角高层会商后,湖北省商务厅倡议并承办的中三角商务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于2月24日在武昌召开。

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周先旺(大公报记者李晓波摄)

  三省商务部门就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消除市场壁垒,形成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六项一体化合作机制达成共识,并通过了《武汉宣言》。与此同时,"中国中三角商务网"正式上线(http://www.rikes.gov.cn),首次用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10种语言,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传递。

  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周先旺说,这标志着中三角商务一体化加速启航,必将极大推动三省区域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目标迈进。商务厅在中三角的建设中除了扮演推动者角色外,还将做一个践行者。

  他说,将从建立"六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入手,深入开展商务战略合作和区域协作,构建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中三角"商务合作关系。下一步,着眼大局和长远,加强交流沟通和务实合作,集合集成不同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开放为先导,努力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着力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首先着力在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合作等"六个一体化"合作机制上取得突破。

  另外,应完善协作机制,建立商务发展联盟领导小组,同时形成三省商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在新的起点上,三省商务部门应紧密携手,以打造中三角为载体,为抱团逐梦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周先旺建议,应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推进,将打造"中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湘鄂赣三省政府,着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国家层面的推进和协调机制,促进"中三角"加速成长,早日承载起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使命,成为名符其实的"金三角"。

  随州市委书记王祥喜:四大优势 接力中转

  随州处在湖北腹地,在"中三角"里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四大优势。

随州市委书记王祥喜(大公报记者李晓波摄)

  随州市委书记王祥喜向大公报记者介绍,随州毗邻武汉城市圈,完全有条件借势借力,接受"中三角"辐射,奋力实现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中等城市向区域性大城市"三大跨越",加快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湖北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旅游目的地,真正将随州打造成"中三角"和中原城市群之间重要的接力站和中转站。

  打造"中三角",随州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融入大武汉。随州到武汉最近的空港、码头都只有一个多小时,具备融合的地理条件。二是有利于产业融合。东风、三江航天、健民、武大光子、三环、武烟都已落户随州,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也有合作意向,具备大城市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三是有利于打造区域物流城市。立足自身特色,加快建成粮食、钢铁等综合物流体系。四是有利于文化旅游业发展。"中三角"极大地拓展了随州市文化旅游市场。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随州也具备三大优势。专汽产业优势,在省部支持下已做出千亿元产业规划,近两年产值翻番,目前整车生产资质企业位居全国前列,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全国食用菌年产量及出口第一市、全省亿只鸡工程示范市,农产品加工有望成为第二个千亿元产业;生态环境优势,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环境容量充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

  王祥喜表示,随州建市晚、基础差,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在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中地位不突出,更需要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希望能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支持随州尽快建成全国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他同时希望能早日启动随(州)麻(城)安(庆)铁路、月(山)益(阳)铁路、武汉至西安客运专线随州段(武随城际铁路)项目,强化随州在国家路网格局中的有利位置。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