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的肉从哪里来?
全程冷链配送“冷鲜肉”
10月14日,星期天。
家住武昌的李太婆到附近的中百仓储买菜时,照例砍了两斤排骨。买排骨是为了给外孙炖莲藕汤,“但伢的爹妈交代,肉不能给他多吃,现在连小孩也要减肥!”李太婆笑着说。
被记者“逮个正着”的李太婆,很难说清她家一周要买多少肉。“家里人不多,基本上一周买三次,每次1斤就够了。儿孙回家会多买一些,买多了也是冻着,不新鲜。”太婆回答说。
李太婆在中百仓储买的肉和排骨,全部来自中粮等大型集团在武汉的冷链基地。每日凌晨5:30之前,肉的供应方从武汉市的几大冷库出发,用冷藏车将肉分送至中百仓储在武汉市内和市郊的近50家门店。在查验过检疫部门和屠管部门的公章以及车辆消毒证之后,超市方接货,将肉放入超市冷藏库。超市开始营业前后,再由各卖场的刀手进行分割,最后出售。
——这样的肉,就被称之为冷鲜肉。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全程冷链”。
据中百仓储肉类食品经理胡先生介绍,“冷鲜肉”是指在生猪屠宰之后,经过24小时的预冷排酸之后再上市的猪肉。据了解,在目前武汉的大型超市,市民买到的基本都是冷鲜肉。根据大致估算,仅中百仓储一家公司,在武汉市场每天销售冷鲜肉的数量即达到40吨左右。
那么,武汉人每天要吃掉多少肉?
这一数字已很难查询。在市场充分开放的今天,猪肉从生产到收购、屠宰,最后到冷藏、加工、出售,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正常情况下,市场上猪肉短缺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但即便如此,政府仍然列有相当数量的猪肉储备计划。
以武汉为例,按照2010年武汉市政府的规定,该市猪肉每年储备经营的总量为5500吨,其中冻肉2000吨,鲜肉1500吨,生猪活体40000头。此外,清真牛羊肉亦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武汉市每年的储备经营总量为1800吨,其中节假日调控储备供应为500吨。
据专业从事肉类储备的国有企业、武汉市副食品商业储备公司有关人员介绍,猪肉储备与其他重要物质储备的原则基本类似,可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8个字来概括。
而随着我省冷链企业在过去数年里的大扩容,政策性储备与市场储备之间的比率,已越来越小。2009年以来,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启建20万吨冷库,四季美农贸城建设30万吨“冷链港”,新搬迁至汉口北的新徐东万吨冷库开始分期建设30万吨冷库群,再加上其它已建和在建的冷库项目,武汉冷藏的总容量将高达90万吨。这些冷库所冷藏的商品中,猪肉冻品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跟家庭储藏肉类需要冰箱一样,武汉已经建起了足够多的大冰箱,能够满足包括湖北在内的整个华中地区的肉类供应需求。”武汉商贸控股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供应充足背后的强大支撑
我省生猪养殖排位全国第五
吃肉就得养猪。
说到养猪,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还是10多年前湖北农村常见的一家一户的散养历史。殊不知,湖北的生猪养殖在过去的数年里早已“鸟枪换炮”。
今年5月,国务院财政部给我省2012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2.256亿元。这一奖励的背景是,2011年,湖北生猪产值已经突破800亿元,年养殖生猪超过3800万头。近年来,国内生猪生产行业波澜起伏,市场猪肉价格多次出现暴涨暴跌的行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生猪业逆市上扬,近三年来生猪产值一直以超过10%的速度往上增长。预计到明年,湖北生猪养殖业即可迈进“千亿元俱乐部”。
记者在省牧畜兽医局采访时了解到,去年我省生猪出栏数居全国第5位,在去年全国生猪出栏下降的情况下,我省逆势而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生猪出栏在全国增量第一,增速第二。
来自省畜牧兽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建成万头养猪场539个,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全省已有100万农民在从事包括养猪在内的养殖业。这一辉煌数字的背后,是我省推出的“150”标准化养殖模式。
所谓“150模式”,是我省2007年前后开始主推的一种适合农户发展的新型养猪模式,根据这一模式的设计,一个农户需建一栋标准化猪舍,占地1/3亩,一批养猪150头,一年出栏3批。对于农户建立“150标准养猪场”,各地政府将予以补贴。记者了解到,补贴从5000元到10000元不等。
据业内专家介绍,这种投入不大,但又实现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养猪模式,非常适合我省农村的养殖实际。据了解,目前全省已建成的“150模式”养猪场达到2万个。按照每个猪场年出栏450头计算,仅150模式下的养猪,一年即可为市场提供900万头生猪。
与此同时,我省养猪业的触角已经伸向全国。今年8月,占全省万头以上猪场数量约十分之一的武汉市江夏区,将养猪的触角延伸到新疆,该区两家生猪养殖企业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签订了1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猪援建项目,项目预计在明年建成投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几年来,中央、省及地方对养猪业的扶持制度日趋完善,湖北养猪业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光。省畜牧兽医局相关部门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和省里对于生猪业的补贴和扶持政策已经实现了多元化,涉及到对能繁母猪的直接补贴和保险补贴,部分动物疫苗的免费提供、重大疫病出现后的捕杀补贴和补助,以及对标准化模式的项目扶持、养殖合作社的贷款贴息,绿色食品申报等方面的政策保障等等。“满足肉类消费需要,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发展肉类生产和加工产业,是我们所有政策的出发点。”省畜牧局办公室王主任对记者说。
先卖后养规避风险
我省养猪交易探索资本化
少有人知的是,湖北养猪业正在探索金融和资本化操作的方向。包括生猪在内的农产品现代化电子交易市场,以及专业投资畜牧业的私募投资基金,均已开始大胆而有效的尝试。
为了防止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早在2011年初,省政府即出台方案,明确通过建立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等多项措施,保持猪肉价格稳定。2011年8月30日,省政府同意组建“武汉农畜产品交易公司”的批复正式下达。2011年11月17日,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领导亲自为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揭牌。今年3月21日,交易所的交易规则经多重审核后通过。今年5月起,总部设在光谷的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首先推出了蛋类产品交易,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
10月17日下午,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的生猪商品交易的负责人罗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今年9月28日,交易所刚刚推出生猪品种的交易。目前交易所推出的生猪类交易,主要面向生猪养殖者和肉类相关行业,通过“现货+保证金”的方式,实现生猪先卖后养、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目标。根据目前的规则,生猪交易的起步单位为5吨,约合20头生猪。“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湖北尤其是武汉城市圈有义务并且有能力在农产品交易的资本化和金融化方面,进行探索。”省畜牧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划,到2015年,我省生猪出栏要达到4500万头以上,省级生猪活体储备将由1000吨增加到2000吨。这种情况下,要稳定市场,就需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湖北建立的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也是国内唯一的农畜产品电子交易所。
除了正在试运行的农畜产品交易所,包括养猪业在内的湖北畜牧业在引入风险资本、进行金融创新方面,实际上早已迈出新步伐。由省畜牧产业投资公司与江西正邦联合投资组建的私募基金“正嘉基金”,到目前为止规模已近3个亿。根据协议,该基金的投向中60%应投入湖北畜牧业,其中包括不少生猪企业。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湖北生猪业的进一步壮大,生猪企业股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内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将呈现几何级增长。“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这是当前湖北生猪生产的三大特点。要保障供应,就必须走规模化的道路;要保障安全,就必须坚持标准化建设;资本、土地和技术等方面的集约,又能够为整个产业带来投资效率的增加。”省畜牧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除此之外,生猪产业链向服务业、金融业方向的延伸,将为整个产业提供资本支持和信息化的服务。“两湖熟,天下足。湖北生产的猪肉,将越来越多地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责编:王凯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