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恩难忘 感激情怀伴终身

2008-09-16 12:54 来源:
调整字体
武汉市黄陂区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她孕育和寄托着许多老一辈共产党人难以割舍的革命情怀。早年从这里参加革命的魏淑康,怀着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在离休后回到了这片热土。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了职务,但是这位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尽其所能,为党旗添光彩,演绎了长达16年坚持不懈、不求回报的捐资助学义举,体现了一位老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闪耀着共产党人服务为人民的品德光辉。在离休后的二十多年里,魏淑康27次荣获各种荣誉,其中,10次被评为黄陂区优秀区共产党员,10次受到省市表彰。魏淑康时刻不忘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模范行为,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列反响。2007年在武汉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群众在心中,服务见行动”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中,经群众投票,魏淑康以10万多票荣膺武汉市“十大服务明星党员”光荣称号。

  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16年来坚持不懈地默默付出?通过老人零碎的记忆片段,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是已溶入他生命中的对党和人民的感恩情怀。

  他不止一次地说道,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的一切。

  魏淑康1931年出生在黄陂蔡店乡一个革命家庭,两个叔叔早年相继参加了革命。魏淑康从小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时至今日,魏淑康还清晰地记得二叔的战友们来他家聚集开会时经常唱起的革命歌曲:“阴湿的地方需要太阳,苦难的中国需要共产党。”和旧中国许多穷苦百姓一样,魏淑康也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他幼年丧父,奶奶和弟弟被日寇飞机炸死,回忆起自己吃乡亲们百家饭长大的经历,魏老唏嘘不已。也就是从那时起,魏淑康心中萌生了对乡亲百姓的感激之情。

  抗日烽火在鄂东北大地熊熊燃烧,年轻的魏淑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去。1944年魏淑康参加了我党领导的黄陂县抗日宣传队后转学到鄂豫边区学校读书。那时边区学校的条件很艰苦,学员们经常转移躲避日本鬼子的扫荡,过着像部队一样的生活:自己做棉衣,自己烧火烤行军途中被雨水淋湿的衣服,用绑腿拉着走路以防行军途中打瞌睡,在禾场或空屋上课时用被包当木凳、大腿当桌子。1946年新四军五师中原突围后,部队供给不足,到处辗转生活,魏淑康和战友们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照顾和资助。当时,魏淑康就想,将来革命成功,我要回报人民。

  1947年12月,魏淑康被分区领导安排到随南县委办公室工作。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沐浴着党的温暖,感受着群众的关爱。在魏淑康记忆中,有这样一件事令他终生难忘。那是1951年冬天,土改时期,魏淑康随工作组来到汉川高庙乡,住在一户农民家里。当时,粮食奇缺,老乡们每天以稀饭度日。见到魏淑康他们这些工作组的同志每日忙进忙出,饭也吃不饱,房东家那位老大爷便将他家省下的粮食留给工作组的同志们加餐;看到魏淑康身体瘦弱,老大爷就偷偷将一个热乎乎的鸡蛋塞进他的怀里;每日夜里,老人总是悄悄脱下棉衣盖在魏淑康他们身上……看到老人为自己和同志们省吃挨饿,魏淑康感动得热泪盈眶,并在心中暗自告诉自己:是党和人民哺育我成长的,我要忠于党,为党争光。在以后的工作中,魏淑康工作变动频繁,但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激情怀始终如一,他将朴素的报恩情感与行动升华为忠诚党的事业的责任与信念。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魏淑康经历了六、七次工作变动。无论走哪里,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做什么工作,他从不挑剔环境,从不抱怨命运,从不奢求待遇。他做每件事,都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干得非常出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是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这个苦孩子有机会上学工作,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干部,所以我对党的忠诚源自我的人生经历,源自对党的感恩情怀,我要用我的一生来报答党和人民。”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魏老如是说。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