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奶粉不能“想涨就涨”

2013-07-15 14:02 来源:
调整字体


资料图
原标题:国外奶粉不能“想涨就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蓝建中 潘治 特约撰稿 陶短房 发自东京、海牙、多伦多
在发改委的压力下,“洋奶粉”终于“低头”开始主动降价了。不过,近几年几乎年年涨价的洋品牌婴幼儿奶粉,是否能够长时间保持价格稳定,不再反弹,依然是业内的疑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国外的配方奶粉市场多年来非常稳定,如日本配方奶价格几乎30年没有发生变化。奶粉厂商几乎是不敢涨价的,即便涨价,也很快被平抑下去。
日本:价格若反常,政府就干预
日本人今村敏子告诉记者,她30年前生小孩的时候,奶粉是1890日元(100日元约合6.10元人民币)一罐,几天前,记者随便浏览了一下一家网店出售的明治奶粉,每罐有1689日元、1940和2133日元的,与30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明治、森永、和光堂等各品牌的奶粉价格差距也不大。
在日本普通的便利店打工,每小时可以赚1000日元,可以说打两小时工就足可以买两罐奶粉,甚至不到附近拉面馆中较好的两碗拉面的价格。奶粉对日本人生活的压力可以说微乎其微。
日本的奶粉即使小幅涨价,也都会在货架上贴出通知,标明原因,比如燃料价格上涨或者原料涨价等,而且此前的库存仍会按照以前的价格出售。另外,即使涨价,也最多是10日元、8日元左右的幅度,不会出现暴涨的情况。由于日本人不信任外国产品,所以基本上看不到外国奶粉出售。
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指出,日本的奶制品及原奶大约三分之一依靠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进口源比较分散,有利于日本掌握价格主动权。其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由于同行间的竞争关系,理论上不会造成价格的大起大落。但是如果价格反常,在某个时点政府部门会介入,比如约厂家和供应商谈话、戒告,暗中调查厂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等。如果还没效果,则会增加进口(实际上就是引入海外竞争对手以实现有效竞争)等平抑物价。如果是自然等原因成本上涨导致涨价,则可能采取减税或向饲养农家发放补助金来解决。
大约十几年前,日本当时的乳制品老大雪印乳业(破产,已不存在)由于弄虚作假,遭到消费者的抵制,导致市场上短期商品不足,致使其他厂家的奶制品瞬时涨价,但很快就被市场的调配功能平抑。
日中创职协会久永事务所代表泽田笃志指出,除此以外,在日本几乎没听过奶粉价格暴涨的情况,奶粉不算是高级品,而是属于一般食品,日本政府也没有必要特地进行管理。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日本也曾出现抢购食品的现象,其中也包括奶粉,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代购外国奶粉的网站,但是随着事故逐渐平息,恐慌情绪也消失了,奶粉市场又恢复了平静。
加拿大:推崇母乳,厂商不敢涨
加拿大虽是全球最大的牛奶生产国之一,但由于税收和劳动力成本太高,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全国并没有知名的配方奶粉品牌,进口婴儿配方奶粉占据了几乎全部市场。
虽然几乎被洋品牌垄断整个婴儿配方奶市场,但奶粉的市场价格波动不大,一直四平八稳。如680克装的“安婴儿”无添加剂婴儿配方奶粉,在大温哥华地区标价一般在18~21加元/罐(1元约合5.85元人民币)。平心而论,加拿大市场上的婴儿配方奶粉价格并不便宜,高售价的主要原因,是高税收、高劳务费等,而非经销商刻意哄抬。不同的门市,配方奶粉价格常常会有较大差异,这主要和进货渠道、折扣程度和门市租金等因素有关,而与奶粉厂商关系不大。加拿大多年来奶粉价格基本没有太大的起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婴儿配方奶粉并非母婴首选。加拿大人比较青睐母乳喂养,在分娩前妇科大夫的例行检查时就早早开始推广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亲生产后产房护士、回家后社区的护士巡检,都会反复提醒,要求母亲“非不得已”,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而且鼓励母亲在孩子6个月以内尽量采取纯母乳喂养,9个月以内不要断奶。
加拿大的法律对于奶粉的夸大宣传也几乎是零容忍,如果有配方奶粉厂商宣称自己“营养成分接近母乳”,就是非法的,将受到法律严惩。因此,在加拿大人眼里,配方奶粉是不得已才吃的,永远不可能比得上母乳。
在母乳为首选、配方奶粉不过拾遗补缺的市场现实面前,厂家的加价行为受到抑制。尽管洋奶粉品牌对市场构成比中国更彻底的垄断,想在价格上兴风作浪,也近乎不可能。
荷兰:奶粉消费是买方市场
荷兰是全球著名的乳业大国,荷兰奶粉也成为众多妈妈们的首选。不过,在荷兰本土市场,除了个别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外,不论是“牛栏”还是“美素”,也无论是在哪家超市或者商场,价格都相差不大,基本稳定在10~11欧元(1欧元约合7.88元人民币)/每罐(800~850克)。
尽管最近几年来,荷兰奶粉的价格也出现因各种情况而导致的价格波动,但波动幅度都比较小,整个奶粉行业的价格体系相对非常稳定。荷兰农民组织LTO奶制品市场专员克拉斯-扬奥辛加向记者介绍说,由于成本的变动,例如因为牧草的价格、饲料的价格变动等等,农场主向厂家销售的鲜奶价格也会随之变动。“这些变动会转移到最终产品上,导致奶粉价格的波动”。在荷兰,每隔3到6个月,奶粉厂家等行业内人士需要对奶粉的价格进行协调;之后,超市、批发商等供应链上的企业会和厂家协商价格,这使得整个荷兰市场上的奶粉价格有一个大概的范围,不会出现最终产品价格大幅度的差额。
由于荷兰人口仅有约1600万,自身奶粉消费非常有限,因此在行业协调的结果下,没有厂商会擅自大幅提高价格,这样会导致流失顾客。
奶粉企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同样受到荷兰市场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如果有厂家操纵产品价格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等规定,就会受到严格处罚。
荷兰最大的乳业合作社弗里斯兰坎皮纳的负责人威廉·特阿弗斯特说,“荷兰的公司受到多个法律和规定的监管,这些条文来自消费者保护部门和市场部门等等。”
在荷兰,奶粉的生产是受到等同于药品生产相类似的严格控制的。产品质量有所保证,树立了消费者的信心,而在此基础之上,稳定的价格才能成为可能。
专家视角:洋奶粉价格是“设计”出来的
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
中国市场上的奶粉价格高涨,与中国的市场流通环节多有关。可以说,全球的奶粉生产成本、加工成本、包装成本都差不多,不会差异很大,最大的差别在于流通销售成本。
不管哪个品牌,美国、新西兰、日本、加拿大,运到中国的“到岸价”都在85元左右,上下不会差过3元钱,所有卖到200~400多元的奶粉,是特殊的价格设定。洋品牌走的价格路线是高档路线,更多的成本来自于经销商。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钱去刺激经销商,经销商不会卖命去卖这些产品。
在其他国家,基本是生产厂家和商家是直接对接的,中间没有中介、经销商等第三方,就算有也只是一个程序。但是中国经销商则分为全国总代理、全国总经销,下面又分华南市场、华东市场,各市场又分几个大片,大片下又分几个省局,下面还有大城市,二线城市,县级城市等,累积起来经销商就叠加了每罐10元到15元的利润。还有营销当中的渠道费用,比如给大超市的“入门费”、“选择位置费”等。
大部分洋奶粉的价格都在250~350元这个档次,这是特别设计的,他们叫做“中间大,两头小”,因为太低档了利润很低,太高端了很多人都消费不起。实际上,全世界奶粉的设计、营养都是按照国际食品发展委员会设定的标准调制的,也就是说全世界奶粉的营养标准基本上是一个,卖200块和卖500块的奶粉营养是一致的,不可能某一种产品营养就特别高。经销商是利用消费者的不知情来诱惑他们上当。(本报记者帅蓉实习记者李佳蒙采访/整理)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