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称网购"垃圾"是买刺激 专家称应理智

2011-04-12 07:44 来源:
调整字体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很多人都有网络购物的经历,可您听说过在网上卖“垃圾”的吗?日前,网络上刮起了卖“垃圾”的风潮,卖家将过季库存商品或二手商品装入垃圾袋里,交易时不透露商品内容,“垃圾”定价从9元至999元不等。而众多的买家们,更是宣称买的是一种新鲜感和刺激感。

  记者体验:5.9元买到识字卡和童袜

  近日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到一位卖“垃圾”的贵阳卖家,并约定好见面交易。4月8日,记者在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贵阳卖家网上店铺里看到了标价为5.8元至99.9元不等的“垃圾”。页面介绍说,由于库存商品大多数是单品,一个一个拍照或者做产品页面太麻烦了,于是就有了这个创意。这样做既可以清理仓库又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尽管卖家绝不保证物品是否为买家喜欢的,但绝对拒绝买家的中差评。

  经过与卖家咨询后,记者决定尝试一下购买一包标价5.8元(二手商品)和一包标价5.9元(新商品)的“垃圾”,卖家保证“在他看来物超所值”。怀着期待的心情,4月9日记者与卖家见了面。记者打开标价5.8元的二手“垃圾”,里面是两个发夹,一个手机吊饰,一个金属手镯,一块压缩面巾纸,一块洁面海绵,一个可任意弯折的海绵棒,一块厨房用清洁擦布,商品包装有破损,有的没有包装袋。另一个标价5.9元的“垃圾”是崭新的标价8元的识字卡和一双新童袜。可以说,这次交易记者作为买家来说还很满意。

  这位贵阳卖家说,自己的网店开业还不到两个星期,这是头一笔交易。她说,开网店卖“垃圾”的想法也是看到不久前,有外省新闻报道网络卖“垃圾”才触发了灵感。她平时喜欢上网购物,经常会买回来一些用不着的小物件,买多了没地方存放。她说,自己卖出的“垃圾”多是生活日用品,没有食品。她还保证按标价等值的物品寄送,有的甚至物超所值。她透露说,店里标价99.9元的“垃圾”里面可能有电动充气泵等汽车用品,价格绝对超过标价。

  市民看法:“垃圾”很可能是伪劣商品

  在贵阳某私企任职的郑小姐有3年网购经验,对于网上买“垃圾”,她觉得很新奇,可以接受游戏规则并尝试一两次。她觉得这种购物体验就好像玩猜谜游戏一样,等待“垃圾”的同时也在期盼和猜想,这样会比普通购物来得更刺激,会让她转移注意力,从而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她说,她不会买标价高于50元那种很贵的“垃圾”。如果让她买到一次与标价完全不等值的“垃圾”后,就会不再买“垃圾”了。

  而一些市民则并不看好这种购物方式。家住贵阳市小河区的韩先生有1年的网购经历,他买到过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他坦率地说并不看好网上买卖“垃圾”的做法。他认为,“垃圾”的买卖不透明,“垃圾”商品很可能低劣,并且不允许买家给中差评,这是明显的不公平交易。另外,不诚信的卖家如果以山寨货、假冒伪劣商品以次充好卖出高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专家意见:买“垃圾”还需理智些

  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教授蓝东兴提醒消费者在网购“垃圾”时不能光图刺激感,还应理性对待。他认为,网购的“垃圾”商品首先必须具备合法性。毒品、炸药、盗版侵权物品等不合法的物品是不能交易的。其次,商品交换必须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就构成了买卖欺诈,失信于消费者,交易将不会长久。此外,“垃圾”如果涉及到外国进口的洋垃圾商品等,可能会造成细菌感染等,存在安全隐患。

  蓝东兴教授分析说,当前网上买卖“垃圾”的现象看似很火爆,但当消费者寻求新鲜感和刺激感的购物心态渐渐回归理性后,网购“垃圾”便没了市场。对于目前很多白领阶层人士热衷购买“垃圾”来减压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减压方法只能暂时奏效,不会持续长久。其实,减压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找刺激。如果买到的“垃圾”很低劣,那么不但没有起到减压的效果,反而是自找郁闷。

  “网上买卖‘垃圾’还透露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那就是社会存在的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蓝东兴认为,这一社会现象值得社会管理部门的重视,并积极主动疏导这种社会心理压力。

责编:江尚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