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马伟明
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领域,得人才者得天下。对于人才培养,马伟明有自己的“观点”:“我从不着急看一时的成功与失败,我要看这一年你是不是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办法。”
从一个仅有5名成员的课题组发展成为编配65人的研究所,从仅有一间资产不足万元的实验室发展成为资产过亿、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从相对单一的研究方向发展成为我国舰船综合电力技术领域创新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马伟明到底有什么绝活?
清华大学教授王祥珩在担任马伟明团队的客座教授期间,曾经算过一笔帐:自马伟明当选院士以来,为培养人才花费就以亿计。他连连发出感叹,“你们为了培养人才,真是花血本啊!”
对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博士给导师打工现象,马伟明笑谈自己是团队在读博士的打工者。为给年轻人创造建功创业的机会,他不仅出思想、出经费,还给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来自马伟明的创新思维。
而令记者肃然起敬的是,近10年来,他从未在自己领衔的科研成果报奖时署名,而把机会全部让给了年轻人。从这里先后走出了6名博士后、70名博士、116名硕士。
“搞科研,最大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对于人才,马伟明有自己的“观点”:“培养人才,我不着急看一时的成功或失败,我要看这一年你是不是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办法。只要你努力了,即便结果是失败的,我仍然会给你很高的分,用你的努力来给你定岗位津贴。”
赵治华,曾经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调入马伟明团队后,马伟明为他投了不止1000万。然而,前3年,赵治华没有搞出一个课题,没出一个成果,没发表一篇论文。一些人开始认为这个小伙子可能不行。
3年未鸣,一鸣惊人。第4年,赵治华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就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现在,赵治华已经成长为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研究方向的首席专家。
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客座教授、青岛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吴新镇教授深有感慨触地说:“目前在国内,能付出如此代价培养人才的团队,马伟明创新团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王东是一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潜质。在他刚转入博士学习时,马伟明大胆放手把“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三大关键技术之一交给他组团攻关。
国内科研院所100多名知名专家参加项目评审会,当23岁的王东出现在汇报台上时,很多与会者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员。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中,王东条分缕析地阐述论证方案,落落大方地回答专家提问,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交口称赞。
随后,马伟明又接连给王东压上了新的重担,让他独立担任某型舰船电力系统主干电缆短路故障冲击力计算、某新型中压交流发电机电磁设计等重点课题的组长,使他在创新实践中迅速成长为青年科研骨干。
在马伟明眼中,搞技术创新等于研究工程实践,有了成熟的产品,才算成功。因此,马伟明特别强调科研团队的动手能力,而这正是他们一次次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
在那里,从最早第一代电力集成的十二相电机,到第二代双绕组电机、第三代高速发电机,再到电力集成的军用和民用领域,从绘图到制造,每一项发明的1:1样机,都是硕士、博士们亲自参与,一线一笔,和工人师傅们一道一锤一钻动手做出来的。
近年来,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军队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在电力集成化发电技术、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中国工程院的科学讲坛上,在国际国内的高端学术峰会上,马伟明团队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次为军队、为祖国赢得赞誉、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