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如何演绎英雄人物?沈铁梅再塑川剧“江姐”
长江网11月27日讯(记者冯爱华)一袭红衫蓝裙的经典形象、一种视死如归的红岩精神——26日晚,川剧《江姐》登陆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的舞台,在武汉剧院上演,三次梅花奖获得者沈铁梅塑造的川剧“江姐”,时而亲切平易、机智果断,时而慷慨激昂、金刚怒目,带观众回顾经典之余,又展现出川剧的独特韵味。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伴着熟悉的旋律齐唱《红梅赞》,在歌声中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现场:台下齐唱《红梅赞》

川剧《江姐》在武汉剧院举行。记者许魏巍 摄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川剧《江姐》虽是首次在汉演出,却带给观众浓浓的熟悉感。该剧取材于小说《红岩》,改编自著名剧作家阎肃1964年创作的同名歌剧,按照川剧的唱腔特色重新进行了谱曲和设计,唱词与剧情则早为人们熟知。
为时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只有7场戏,再现的皆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剧情。但在观剧过程中,仍让人惊叹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和川剧的艺术感染力。江姐从重庆码头告别,到奉节城头发现丈夫彭松涛牺牲;从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满含热泪绣红旗,到迎着敌人的枪口走去而英勇就义……剧情跌宕起伏又环环相扣,刻画出一个坚定、机智、勇敢、坚毅的共产党人形象。
被誉为“川剧声腔第一人”的沈铁梅唱腔细腻、清朗明亮,高音慷慨激昂,低音迂回婉转。她的表演也在刚与柔、张与驰中收放自如,使“江姐”这一人物显得格外丰富饱满、光彩照人。
演出结束后,《红梅赞》旋律再次响起,66岁的观众柳金菊激动地用手合着拍子、跟着演员一起唱,“以前读过《红岩》,看电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感觉今天的演出特别亲切”,这次她和哥哥约着来看戏,“希望重温曾经的经典,致敬革命先烈”。
沈铁梅:掘地三尺把优秀传统找回来

川剧《江姐》在武汉剧院举行。记者许魏巍 摄
“虽然这是现代戏,但传统戏曲才是它的精髓”,演出后,沈铁梅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人,要通过不断的创作、发现传统戏曲的当代性。
上世纪60年代,川剧《江姐》曾风靡一时。2018年,重庆市川剧院重排新版川剧《江姐》,院长沈铁梅不仅是主演,也是在导演、唱腔设计上贡献良多。“主要的唱腔是传承于自己师傅,但这一次重排有很大的创新。”比如灯光、舞美的创新,比如对人物的现代化解读。“当下如何演绎英雄人物?要解释江姐的意志从何而来,如果还像几十年前把人物演得铁板一块,观众不容易接受,我演的江姐刚柔相济,是一个有情有血有肉的人。”此外,她还提出剧中一些场景用版画的形式抽象呈现,而审讯那场戏则把刑具放大,更具震撼力。这些让川剧《江姐》的舞台艺术写意而唯美。
求新固然重要,但在沈铁梅看来,“求新的同时,不能忘本”。剧中,她用川剧的手眼身法步来演绎角色,“我用了很多川剧传统的程式,因为我们是中国传统艺术,不能忘掉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不能丢掉自己的DNA。”她认为,其实传统戏曲中的当代性并未被充分认识,“需要掘地三尺把它们找回来。”
该剧总导演任庭芳也表示,川剧《江姐》一方面“本土化”,展现重庆码头文化和山城特色风貌,在语言、表演上凸显川剧韵味,同时也吸收其他艺术的精髓。“既强调江姐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又要展示夫妻情、母子情、战友情和女性柔美的一面,塑造一个可敬、可亲、可信、可爱的英雄人物形象。”
【编辑: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