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斩断江城汽车“黑尾巴”
一辆从堤角开往陈家墩的巴士在解放大道上喷出一团浓浓的黑烟。记者 李永刚 摄
“平均10分钟就有一辆黑尾巴汽车”
17日下午3时,建设大道与香港路十字路口。一辆空调公交车加速驶过,尾部轰地一声“喷出”一股浓浓的黑烟,整个十字路口顿时笼罩其中,紧随其后的一辆小轿车因视线受阻,立即踩刹车减速。
黑烟中,一个身影挥舞着手臂——站了38年马路的“劳模交警”瞿和平正在指挥交通。他介绍,此处是汉口一个交通要点,每小时车流大约有三四千辆,差不多每10分钟就有一辆汽车拖着“黑尾巴”经过,主要是中型客车和小型货车。另外,大部分摩托车都排出黑烟。
16日上午9时,长江大桥汉阳桥头。记者在此观察20分钟,共看见22辆公交车、3辆巴士、1辆小货车冒着黑烟驶过。
大桥交通大队一民警介绍,长江大桥每天的车流量高达10万辆。大部分“黑尾巴”车辆在上桥加速时,会加大油门,喷出“乌龙”。
记者请教汽车维修专业人士获悉,拖“黑尾巴”的主要是柴油车,主要由3类情况形成:一是一些车辆使用年限比较久,发动机等设备运行不良,没有及时维修,造成柴油不完全燃烧;二是一些客车司机进行违规操作,超车、抢线时加速过猛,造成瞬间废气排放量过大;三是一些车辆没有加装尾气处理设备。
“黑尾巴”招人烦伤人身
17日上午8时20分,同济医院门口的公交车站,一辆喷着黑烟的公汽驶出站台,一团带有柴油刺激味的气体弥漫车站。一位女士埋怨,等了10分钟的车,吃了4次黑烟,每次都会感到一阵恶心。
一辆拖着“黑尾巴”的汽车驶过,正在人行横道线上等待过马路的几位行人,立即用手掩住口鼻,侧转身体。一位抱着小孩的过马路者,更是转身后退,躲得远远的。
每天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的唐先生说,“黑尾巴”不仅会将浅色衣服熏黑,还影响视线,容易引发车祸。
开私家车上班的孙先生则说,遇到红灯时,只要前面是客车,他就立即摇起车窗,以防“中招”。
据了解,汽车尾气中含有150至200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一氧化碳会使人体缺氧,长期接触会产生慢性中毒;碳氢化合物、颗粒物中的强致癌物苯并芘,会对人体的肺、呼吸道等造成危害。
医生们在接受采访时一致表示:“正常排放的尾气尚且影响人体健康,更不用说‘黑尾巴’了。”
汽车尾气渐成空气污染新主力
汽车尾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质量。市环境监测部门近日对武昌首义广场地下通道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发现通道内氮氧化物超标1.7倍,其主要来源就是汽车尾气。这些物质在强光之下会发生变化,衍生为光化学污染,加剧空气污染。
专家介绍,“黑尾巴”汽车的尾气肯定超标,而不冒黑烟的汽车尾气也会超标。
武汉地质大学历时2年的污染源分析研究确认,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第四大污染源,排放量占全部污染的5%以上。
今年以来,汉阳月湖等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比去年有所下降。据分析,过往车辆增多带来的汽车尾气是主要原因。
目前,我市正在实施“清洁城市空气质量”工程,划定高污染燃烧禁燃区,改燃900余台燃煤锅炉,数千辆机动车将改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
业内人士指出,在加速汽车改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车辆尾气的管理。
综合治理斩断“黑尾巴”
“冒黑烟的公交车多是年代较长的车辆,设施老化,容易出现故障”,522路车站的维修人员介绍。
据悉,目前全市公交车有一部分已经处在淘汰期,由于更新车辆不足而超期服役。进入夏天,开启空调后,汽车发动机的负荷加大,极易出现黑烟。
按照国家规定,机动车在年检时必须对尾气排放进行检测。但由于检测程序不严、车主临时维修等多种原因,导致检测结果与实际运行状况不太一致,从而出现“检测过了关,上路冒黑烟”的现象。
除年检外,日常监管的难度也较大。按规定,对上路的“黑尾车”,交警可以依法处罚,但一些交警表示无奈:“怕引起交通堵塞,一般都没有处罚,尤其是公交车往往还载着一车乘客。”
环保部门由于无权上路拦车,也无法对机动车实施尾气检测和处罚。
据了解,去年以来,北京、沈阳等地的管理部门,对汽车年检采用了更加先进、严格的尾气检测程序。同时,交管与环保联合执法,采用“电子眼”抓拍、临时抽检、严厉处罚等手段,强化上路汽车管理,马路上的“黑尾巴”大幅减少。上海、厦门等城市,还鼓励市民举报“黑尾车”,一旦检测核实,违规车受罚,举报人有奖。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斩断机动车的“黑尾巴”必须综合治理,交警、环保、交通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绿色交通”。 记者 金涛 实习生 胡光峻 孙晨韵 (责编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