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一落榜生收到24份通知书

2008-08-11 08:18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李佳)昨日,今年应届高考生杜聪(化名)告诉记者,自7月中旬至今,已收到24份“通知书”,可没有一所是报考学校,意外的“惊喜”让她乐不起来。

 

 

  杜聪是武钢16中应届高考生,今年考了230分,她填报了四批高职高专中的部分专科,“基本上是落榜了”。  

 

自考“通知书”猫腻多

 

  昨日,洪山某自考招生机构负责人小胡向记者表示,“通知书”里“学问”多。尽管招生院校或机构并不倚重通知书的招生效果,但一张通知书里也设置了不少“卖点”,其中不乏虚假或打擦边球的成分。

  不少通知书将学校包装成“名校”,方法之一就是印上各种名头响亮的印章。比如各种“国家××协会”、“教育部××学会”等,许多都是民间机构甚至是子虚乌有。

  昨日,记者看到一份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委管理部教工委”、“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应急救援培训中心”等大红印章的“录取说明”,声称是以上“权威机构”联合招收“计划生”。不少通知书的外壳赫然印有“教育委员会招生办公室”,名头很大。

  “毕业百分之百分配到同我院合作的企业、公司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赴港深造或工作”、“本部就读、住宿”。不少职业教育机构、自考助学班、民办学校拿大学环境、分配就业等作为筹码吸引考生。但通知书上的白纸黑字若不兑现,全都“可以想办法解释”。

  小胡说,不少职校在发放通知书时很有“诚意”地寄上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等,毕业推荐时,学业不优者可以学业成绩不达标推托,够格推荐者推荐了事,若毕业生不满意也已撇清关系。

  小胡提醒记者留意,自考通知书多不提“录取”二字,或称“入学通知书”或叫“报到通知书”,一方面,自考助学班从理论上将不受分数限制,不存在“录取”一说,一方面,这也是各校或机构规避风险的一招。

  正文多为“同意你到我校××专业学习”,基本不提办学性质,还有的以“定向培养班”、“本科试点班”打马虎眼,记者看到某寄发单位自称为“全日制本科助学班”,始终不提“自考”二字,“学制四年”更是让人误认为是统招本科。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