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双性姐妹"来汉"定性"

2009-12-22 08:5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武汉晚报)昨日,贫困的汉源乡村“双性姐妹”邹荣、邹珍一家,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松山教授之邀,来汉解答“我是谁”的难题。

    四川汉源由湖北对口支援。今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科王松山教授作为医疗队长,到汉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坐诊。医疗队在上山巡诊期间,获悉了三交乡汉恩村“双性姐妹”邹荣、邹珍的故事。

    王松山检查后认为,这对不幸的姐妹可以在汉“定性”——不管她俩是想当男生,还是当女生,该院的技术都可以帮她们实现梦想。恰巧,这对“双性姐妹”是当地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挂牌”的困难户。多年来,当地一直想解决这个难题,却苦于技术和资金不足。王松山征得当地政府和邹荣、邹珍父母和家族的同意,邀请这对“双性姐妹”来汉手术。

    昨日下午,专家先对“妹妹”邹珍进行了检查。10岁的孩子着女装,长发垂肩,双眼皮,长得十分清秀。可脱下衣服让人大吃一惊——男性的最主要性征充分发育,足有成人的大拇指大小。而超声检查没有发现睾丸,只隐约看到畸形子宫。

    妈妈李俊花表示:大娃邹荣已经当了18年女娃,就还当女娃娃算了。而且,这也是孩子自己的心愿。至于小娃邹珍如何选择性别,一家人倾向于“当女娃娃”,但是还稍存犹豫。

    粗略测算,这对“双性姐妹”的“定性”手术费用在10万元以上。鉴于这个家庭经济情况很差,本报扶助行动邀您一同来支持“双性姐妹”。这对“双性姐妹”到底谁是男、谁是女,将会很快揭晓。

    我们不是近亲结婚

    下午,记者陪李俊花到门诊B超室找孩子。上扶手电梯时,李俊花在电梯入口停住了。她猛地往前一跨,恰好落到电梯台阶的接缝里。幸好她手脚快,抓住扶手才站稳。二楼上三楼,记者并排陪她上,这次她谨慎多了,一次蹦了两级……

    李俊花仿佛知道记者的心思,她说:“我们不是近亲结婚。我和他不是一个姓,也不是一个大队的,结婚前不认识。”

    在李俊花看来,只有近亲结婚才可能给子女带来这样的危害。她询问过双方长辈,祖上都没人出现过类似情况。

    孩子上学一般不吃中饭

    李俊花一家只有两亩薄地。家中花费主要靠邹德清在外打工。李俊花说,买来大米都舍不得单独吃,总要混合着玉米、山芋一起吃。

    去年地震,一家人住的房子裂出嘴巴大的缝,他们吓得搭帐篷住在屋后。后来,政府给了钱、给了水泥,一家人把房子简单修缮,就又搬了进去。讲到这里,李俊花感激地说:“我们汉源是你们湖北人修的。这两个娃又靠你们帮助,我们谢不起!”

    我想起来就哭

    大娃邹荣是1992年底生的。当地农民大都是土法接生,生孩子、剪脐带由老人代劳。孩子生下来,李俊花就发现这个娃和别人不一样。一家人闷气吞声,把孩子当女娃养着。等孩子长大后,当父母的就更不好和孩子交流了。过了7年,夫妇俩按政策领到二胎准生证。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孩子生下来一看,生殖器处长着一个“肉疙瘩”,李俊花就昏过去了。

    说到这里,陪在一旁的邹德清忍不住了,脸上赔着的谦卑的笑不见了,拿起袖子抹起了眼泪:“农村里生了怪胎,都怪女的。我不怪她,怪我命不好,娃命不好……”

    李俊花说:“十几年了,我想起来就哭……”

    孩子用深色衣服隐藏身份

    如今,邹荣已经17岁了,说话跟男子一样粗声,还没有一点女孩子应有的乳房。她曾经向母亲表示,内心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期盼着早点能把性别确定下来。

    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曾遭遇共同的尴尬。为隐藏“秘密”,她们上厕所时,总会选择没人的时候才去;晚上睡觉时,要穿上黑色的睡衣睡裤;热天,全身也是深色,稍有点透明的衣物就不敢穿。姐妹俩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没有同龄人应有的欢乐。

    临来武汉,一家人砸锅卖铁借了两万元。人民医院新外科大楼管理很严格,病床只能病人睡,家属不能睡。前天晚上,不敢找旅社的夫妻俩在凳子上坐了一晚上。昨日下午4时30分,一家人才在本报记者陪同下吃上他们的午饭。日子这么苦,可两口子还满意:“娃的病马上就要治好了,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责编:宋菁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