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大抗战碉堡被拆除
图为:被拆前的“蓬字守望台”
抗战碉堡群被拆除历史痕迹荡然无存
“遗憾,非常遗憾!”1月4日,原武汉市政协委员陈荣华连声叹息。
不久前,陈荣华从媒体上得知,岱家山一带包括“蓬字守望台”在内的抗战碉堡群已经悉数拆除,为的是给三环线北段岱家山立交桥项目让路。
保护岱家山碉堡群——此前,包括陈荣华在内的武汉市政协委员曾三次以提案形式呼吁,有关部门也对此进行过调研。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
2009年11月24日,陈荣华专程驱车赶到岱家山立交桥东段桥工地,看望一直让她牵挂不已的“蓬字守望台”。那时她看到,“蓬字守望台”耸立在岱家山还没有铲平的角落里,俯瞰着忙碌的工地。虽然,当时有关各方都避谈“蓬字守望台”是拆还是留,但看到碉堡尚存,她心里得到暂时的安慰。当时,因为拆迁问题,岱家山立交桥项目一直拖着工期,“蓬字守望台”才得以存在着。“保留蓬字守望台,武汉还有时间。”当时,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还流露出一丝侥幸的乐观。
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时隔一月,“蓬字守望台”等碉堡群就在施工的机械中成为一堆瓦砾。“这些抗战碉堡群,是战争留给城市的痕迹,就这样消失了的确有些可惜。”陈荣华说。
碉堡具有文物价值三次提案呼吁保护
岱家山,曾是武汉市北大门处唯一制高点。虽然如今已看不到它当年的雄姿,但这里却是一个需要大书特书的英雄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可能到来的对日作战,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备行动,武汉的岱家山张公堤碉堡群就是这一时期开始构筑的。岱家山碉堡群位于江岸区岱山村周边和张公堤沿线。
据武汉市地方志有关资料记载:这些碉堡建造于1933年前后,其中,处于岱山村小山包上的中心堡垒——警备汉口区“蓬字守望台”有四层高,这座主堡与附近十多个碉堡一起犄角相望,互相支援,且有地道相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据武汉民间文史研究者陈勇介绍,他经过查阅史料得知,武汉最大的抗战碉堡“蓬字守望台”建成时,蒋介石曾亲自登台视察。抗日战争武汉会战开始后,蒋介石越过各级指挥官,直接命13师对岱家山防御阵地碉堡群进行加固修复,并在登临“蓬字守望台”后指出,防御纵深不够,需要加强纵深阵地的构筑。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在这里进行着最后的激战。汉口守军凭借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碉堡群,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一直坚持到城内的国民政府和中共机关及重要工厂设备全部安全转移后,幸存的守城将士才按照命令撤出岱家山。
武汉民间文史研究者陈勇介绍,武汉会战是在武汉外围展开的抗战期间最大规模战役。而“蓬字守望台”等碉堡群的存在,正好成为当时战斗的有力佐证,说明武汉沦陷前夕,其北部的岱家山碉堡群曾经作了最后的顽强抵抗。陈勇至今珍藏着由日本东京国际情报社出版的《世界画报》,这本杂志里的一张照片,就是日军在占领岱家山防御要塞后留下的,照片里的碉堡就是“蓬字守望台”。
早在2003年,宋俭等8位市政协委员就曾联名向武汉市政协提交过第一份关于保护和修复岱家山炮楼及碉堡群的提案,此后,社会各界“救救岱家山碉堡群”的呼声不断。
2004年和2008年,陈荣华作为政协委员两度提交提案呼吁保护岱家山抗战碉堡群,并建议在岱家山建造武汉抗战纪念广场。
打通三环迫在眉睫拆除碉堡实属无奈
“其实,并没有什么力量在阻止对抗战碉堡群的保护,而是武汉市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迫切需要尽快打通三环线。”陈荣华说。
据了解,武汉三环线,又称武汉中环线,全长88公里,由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和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合围而成,双向六车道,全封闭,属于市内高速。在这条长88公里的主线上,散布着天兴洲大桥、江汉五桥、白沙洲大桥和其他连通道路。2009年逐步打通后,三环线作为三镇货运主通道和入城的环路,减少了中心区直穿车流。
三环线东北段起于汉口三金潭立交,止于平安铺立交(天兴洲大桥汉口引桥),全长8.2公里。按照建设计划,该段快速路应与天兴洲大桥同步通车,以方便汉口、青山地区车辆往来。其中的岱家山立交桥(即汉黄路立交)长约3公里,分成3个标段施工。因为拆迁工作量大,该项目一度进展缓慢。
交通拥堵,一直是困扰武汉市民的难题。而三环至天兴洲大桥的竣工通车,三镇之堵——特别是过江交通堵塞将有望缓解。
从这点看,抗战碉堡的最终被拆亦属无奈。“作为市民,我们可以理解武汉交通的难处。但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符号的消失,的确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陈荣华说。
责编: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