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夜家长强装轻松 为分散注意力把朋友圈动态全点赞

2016-06-08 07:56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孩子要迎接人生的一场考验,不少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家长们高考前夜是如何度过的?不少家长直呼“非常紧张”,但为了不影响孩子,纷纷当起“忍者”。

    长江日报记者在多个考点随机采访了多位家长,多数家长坦言自己很紧张,却尽量表现得和平时一样。而为了掩饰紧张情绪,家长们各有奇招。“我简直是坐立不安,但又生怕做了什么影响孩子,真是煎熬。”在市二十六中考点的学生家长吴妈妈告诉记者,自己是个急性子,孩子反而比她淡定。高考前一天的晚饭后,孩子在房间看书,吴妈妈为了让自己静下来,只好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分散注意力。平时很少看朋友圈的她,不仅仔仔细细地看朋友发的动态,还每一条都评论和点赞。

    在市十一中外陪考的李先生表示,前日晚他和妻子晚饭后出门遛弯,走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一是我们平时就有散步的习惯,二是毕竟是人生的大考,谁都不可能表现得若无其事,但又怕紧张情绪传染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很别扭,索性出门遛弯,让孩子静一静”。

    “我们住在四中附近,考点在一中,我生怕起晚了耽误孩子考试,昨晚我几乎一夜没睡。”坐在市一中门口陪考的李女士说,“每一两个小时就醒一次,凌晨5点看见天亮了就赶紧起床,全家七点多就到考场了。”她坦言,家里人比孩子紧张,但都努力佯装和女儿说笑,绝口不提考试。

    当然,也有较为淡定的父母。张女士和杨先生夫妇都是中学教师,儿子杨扬参加高考,夫妻俩特意穿上大红色情侣T恤送考,想给儿子讨个好彩头。高考前夜,杨扬说想去江滩散步,一家三口吃过晚饭后就直奔汉口江滩,还一起放了风筝。张女士和丈夫认为,父母能放松下来,才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奶奶转三趟公交偷偷陪考

    “我感觉在精神上陪着孙子”

    记者采访发现,偷偷陪考的家长并不少,多是因为孩子不愿兴师动众,自己又放心不下,就悄悄跟到考点。

    昨日上午,武汉三中门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格外引人注意。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孙子正在里面考试,为了来陪考,年近七旬的她转了3趟公交车、耗时2小时。“其实我前天就来看过考场了,没敢让家里人知道,他们担心我的身体,也担心孙子会有压力。”老人说,她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感觉在精神上陪着孙子。

    88岁老人见证高考37年

    “大家对待高考的心态平和多了”

    昨日上午开考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门外,有位头发已全白的老人正眯着眼,细瞅着门口张贴的考试须知,拿起手里的老花镜,戴上又取下,动作微微有些颤抖。老人名叫肖毅成,是省实验中学退休的教导主任,已88岁高龄。虽然今年并没有儿孙在高考,但他仍然准时赶来。这是老人第37年亲眼见证高考,从1980年到2016年,每年高考时他都会到学校门口看看。

    谈起以往高考和今天的不同,肖毅成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家长的心态。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学生在里面考试,校门外都被家长挤满了,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而现在,家长们的心情都平静多了。另外,校园内外的设施、秩序也好多了,周围也很安静。肖毅成感慨,高考只是一个检测工具,对学校、学生都是如此。

    外地务工家长请假一个月陪考   

    “这是我第一次陪孩子这么久”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外,来自武穴石佛寺镇的杨女士刚把孩子送进考场。她和丈夫在福建打工多年,和儿子常年分隔两地。今年孩子高考,她专门请了一个月假,从福建回来陪儿子,这是她第一次陪孩子这么久。

    杨女士介绍,儿子从小学开始住读,没人管他的学习,但一直是班上前三名,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从没让他们操过心,中考时考上华师一附中。“儿子从小都是靠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撑着,我们一点都没帮他。我请假来陪他,想给他送饭他都不让,说学校的伙食够好了。”杨女士始终保持着微笑,聊到懂事的儿子,她使劲眨了几下眼睛,不让眼眶的泪水掉下来。“在我们眼里,他已经非常优秀了,如果能考到福建,一家人团聚固然好,但报什么学校、填什么志愿,我们都尊重他的决定。”

    环卫工母亲边工作边送考

    “女儿考场门前的路我扫了8年”

    “好好考,别紧张,妈妈相信你!”昨日上午8时许,包女士在武汉二中门外与女儿梁玲寒暄了几句,便目送女儿走进考场。与其他送考家长不同的是,包女士并没有找地方歇脚、等待女儿考试结束,而是就地开始继续工作。

    包女士是江岸环卫集团直属一公司的环卫工人,2008年起,她就负责武汉二中门前道路的清扫,每天凌晨3时30分就上岗工作,一直持续到上午11时。包女士上班时,梁玲还没起床;包女士下班回家时,梁玲早已上学去了。

    得知女儿的考场就在武汉二中,包女士打趣道:“这样挺好的,我也不用像其他家长那样请假送你去考试了。”中午下班,她一回到家就开始准备午饭,等到女儿和丈夫进屋时,桌上已经摆好了三菜一汤。(记者陈晓彤 见习记者杨幸慈 邓小龙 占思柳)

责编:宋菁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