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骑行再漫长,警容也不会乱,揭秘护航“汉马”的汉警快骑小伙

2019-04-12 22:36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图为快骑队队员在在交流日常训练。 记者杨涛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2日讯(记者夏奕)今年的武汉马拉松赛事在即,12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特勤大队,揭开为“汉马”护航开道的汉警快骑队员头盔下的真容。这群体能和心理素质都超强的帅小伙们,谈起曾为“汉马”护航的点滴,也是苦辣酸甜滋味满满。


  图为快骑队队员在训练。 记者杨涛 摄
  特勤大队今年共派出30名汉警快骑队员参与本次“汉马”赛事保障,他们当中,有的是在所有车辆最前面清理障碍的“清障组”,有的是紧紧排在跑在最前面选手身前的“箭头组”,还有为赛事拍摄服务的活动“拍摄组”,以及在赛道中来回巡逻清查线路的“巡逻组”,此外还有替补“B角”随时待命,以备现场调度。


  图为快骑队队员在训练。 记者杨涛 摄
  30名小伙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平日里都能骑着500多斤大摩托做出各种复杂的队列及演示动作,他们是“汉马”的护卫,但更多的难度并不在驾驶技巧上。曾担任武汉特警突击队员的汉警快骑队员李奇就是今年“汉马”比赛中“箭头组”的排头,他在现场骑行的位置、速度都将直接决定“箭头组”的任务完成质量。“根据路面的宽度、坡度以及与头名选手的距离,我们都要随时调整队型,而我要随时在耳机中接听指挥部的实时指令,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变化,并向队员们发布指令。”


  图为快骑队队员在健身房锻炼。 记者杨涛 摄
  出发时“箭头组”距离起跑线约500米距离,而一旦开始起跑,队员们只能以不到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远远甩开头名选手,给他们留出充分加速的距离。“我们骑行摩托车是不能扭头向后看的,所以距离、速度我们都必须根据指挥部的信息实时调整,队型的成形靠的是平时的训练积累出的默契,而速度和预留距离更多的还是要看骑行者的专注度和灵敏度。”


  长江日报记者在采访中询问多名汉警快骑队员,他们均表示,“汉马”的护卫骑行难点不在驾驶技巧,而是持久的耐力。小伙们凌晨5时必须抵达比赛起点集合,大多凌晨3时就会起床,夜风中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将车列队停好后,本人也必须一直在场挺立守护,直到7时半骑上摩托车出发,随后一路以慢速保持队型抵达终点,并在终点待命,等候调遣,一般直到中午12时才会从欢乐谷骑行回到特勤大队,期间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队型和警容严整,不能有丝毫松懈。


  29岁辅警杜峰曾护卫3次“汉马”,印象最深的一刻出现在2017年。“骑上沙湖大桥后,全身已经湿透了,骑行服为了透气和贴身并没有很强的防水性,厚厚的衣服贴在身上,湿漉漉的,桥上还刮着风,体温很低,全身都在抖。可是队型不能乱,牙齿打着架,指尖的控制却一刻也不能放松。”


  杜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3次“汉马”当天的早餐,他都没吃太多早饭,“吃不吃根本不是很重要,重点是保持专注,速度慢下来摩托车容易不稳,而我们还要队列整齐速度适当,考验的都是耐力和意志力。”


  说起护卫比赛最累的人,大家都说是“拍摄组”,“毕竟他们在赛道上留的时间更长。”骑着重型大摩托车的快骑队员载着扛着摄像机的工作人员,途中必须保持车身平衡,还要尽量满足拍摄需求,有时经常持续到赛道关闭前一刻。“拍摄的工作人员一般只会顾及画面是否拍好,人在车上的平衡几乎全靠快骑队员掌握,两个人的安全系于一身。”领队民警罗睿时刻惦记着快骑队员们的安全,常常不放心地跟在队员们身旁。


  但大家收获更多的,还是来自市民和选手的满满暖意。队员凌豪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去年参与赛事保障时,骑行过很多路段,路边热情的市民还会朝着他们喊“加油”,选手们也十分乐意跑到快骑队员身旁合影,民警宋凯就在去年的赛事结束后,收到朋友发来的珍贵照片:“戴着头盔我也不能辨认出到底是不是我,但是途中有很多热情的选手跟我们还有摩托车合影。”


  26岁的民警吴佑凡曾是一名特警,去年他还是一名武汉马拉松选手,2016年和2017年比赛时,他在赛道两侧作为安保人员参与,但那时的他还不是快骑队员,今年他将作为快骑队开道“箭头组”中一员,骑行护航比赛。“队友们都有过参与的经历,我是第一次以骑警身份进入赛道,听他们说起,也是既羡慕又紧张,但我想,肯定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编辑:彭向东】
  (作者:夏奕)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