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今年新改扩建50所学校幼儿园,方案4月左右告诉你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6日讯(记者李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武汉市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30所,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0所。6日,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负责人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制定,到4月左右会告诉大家。
据武汉市教育局统计,刚过去的2018年,新投入使用的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有54所,中小学31所,新增学位总计近6万个(其中幼儿园11925个,中小学47775个)。这些新改扩建学校的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入园难”和局部地区“大班额”等问题。
他表示,去年全市幼儿园新生和小学新生首次双双突破11万人,创近9年来新高,“这个情况,让我们继续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的步伐一直没有止步”。他透露,近年武汉市民、包括大学毕业生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迅猛增长,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增加学位供给,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武汉办教育的一个“持续动作”。
“对于此次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教育部门会抓紧落实,4月份左右公布新改扩建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办法,敬请市民期待。”
据了解,武汉市2018年在园幼儿总人数为32.2万人,比上一年净增2万人;全市约有11.5万名小学新生入学,比上年增加1.47万人。
“去年一年,武汉实际新增学校幼儿园85所,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这样的速度在全国也很罕见。”他说,武汉今年依然保持这种力度和强度,“我们希望做到,每个区都有几所重点高中,每所高中都能带动2到3所重点初中成长……以此类推。我们不希望看到‘大树底下无小草’的情形”。
资料图 记者彭年 摄
【代表委员建言】
代表委员热议“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今天就为入学人口高峰到来做好谋划
长江日报记者胡雪璇 王雪 华智超 李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这一话题,市两会代表委员5日、6日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不少看法和建议。
名校成“系”缓解择校热
市人大代表、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表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要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谈到举措,张基广认为有两个有效抓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集团化办学”,尝试在一个区域或跨区域组建优质教育集团,让优质教育扩大辐射面;二是在学区内形成学段间的联动机制,实现上挂下联,上下联动,促进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联动共享。
近年来武汉多所重点小学,正在探索集团化办学,通过开设分校等形式,形成了有名的“育才系”小学、“实小系”小学、“华师系”小学等。张基广认为,此举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广泛覆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多推“迷你型幼儿园”让孩子就近入园
“近年黄陂学前教育数量质量提升都较快。”市政协委员吴立群表示,5年前黄陂区只有黄陂区直机关幼儿园一所公办园,学前教育几乎是从零开始起步,如今已建成30多所公办幼儿园,每个街道都有1~2所公办园,新增民办园100多所。
“小区配建幼儿园,也在稳步推进中。”吴立群说,此类“迷你型幼儿园”能解决人们就近入园的需求,但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接下来黄陂将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及时向教育投资人提供有关信息,力争数量与质量并举,缓解“学位荒”的同时,力争办好办优。
做学校布局规划应让人口专家加入
市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常委谭艺琴介绍,目前武汉市建设中小学的依据是2013年出台的《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20)》。规划制订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调整,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也未实施。受计生和落户政策调整的影响,可以预见目前及今后几年,以现有学位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将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她建议尽快修订《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建议聘请人口专家加入,通过数据模型准确预测人口变化趋势,使规划更加科学。”她说。
谭艺琴说,在规划尚未修订之前,改扩建中小学时,宜适当增大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为入学人口高峰的到来,预留办学规模弹性,以保证将来能提供足够的学位,满足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
要鼓励社会资本办幼儿园
市政协委员胡建明提出,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要加速,要提质,“应该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深入教育市场化改革”。他认为,不管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办得好就行。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民办幼儿园可以为公办幼儿园提供补充,尤其是可以更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外来人口对幼儿园的需求。“我们应该提供公平的、差异化的教育,公办幼儿园能起到保障作用,而民办幼儿园则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他说。
胡建明表示,我国的教育和医疗是长期的社会热点话题,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稀缺,是个老大难问题。政府不要包办太多,要鼓励形成竞争。“政府完全可以公开招投标,公开选择最好的资源办园办学,做好监督就行”。
让城乡师资流动起来
市人大代表、武汉市第三中学课程开发中心主任吴莉华认为,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深入,农村人口进城是一种稳固的常态,他们的子女入学需要足够重视,“我觉得学校幼儿园还要多建,要把这些人口的需求充分考虑进来”。
她还表示,武汉仍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有大量农村教育问题、偏远地区教育问题存在,这种不充分不均衡是客观的存在,需要政府通盘逐步解决。她能想到的一条比较现实的帮助办法就是,“探索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传帮带’机制,引导城市优质学校教师帮助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教师,增多他们的交流学习,打破身份和行政壁垒,实现教师之间的充分流动轮转,这种交流不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必须长期坚持,才会看得到效果”。
多带孩子去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市政协委员程宏刚认为,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综合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使得他们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因此,程宏刚建议在中小学多多开展“博物馆之旅”课外主题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他说,可以为中小学生订制各个学段的“博物馆之旅”参观路线,有针对性的对整理、筛选出的博物馆名录进行分类,分别制定具体的参观路线。还可以为学生们制作博物馆之旅“护照”,鼓励学生将博物馆票根或照片粘贴到“护照”上,每学期由学生自由选择一次参观内容撰写课外活动报告,与同学分享心得。
资料图 记者彭年 摄
【社会反响】
市民期盼:多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新改扩建5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下一代好读书、读好书,市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信息令人欢欣鼓舞。
5岁宝妈舒婷:
我们住在汉口北,从事个体经营,5岁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人操心。增加公益普惠性幼儿园与小学,这样的好消息来得很及时,我的担心减轻了很多。
国企员工李辉:
我家附近有5个大型小区,可只有一家公立幼儿园,能够上公立幼儿园的孩子凤毛麟角。现在私立幼儿园都是自负盈亏,收费贵无法避免。我们家月收入有1万多元,算是小康家庭。可除开房贷、日常开销,孩子每个月的学费是3000元,占了家庭开销的三分之一。如果政府扩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我们不仅是经济上的减负,更让人在精神上感到放松。
江汉区前进社区居民李龙:
我们家大宝将进入小学读书,二宝将进幼儿园,这样的消息让我们真是开心。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没有后顾之忧,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汉街居民卢铿:
教育是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同时也是衡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单独二胎”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异地中高考制度改革等政策因素影响,未来几年武汉市将持续迎来入学高峰,公办学位供给压力逐渐增大。这个举措,表明我们的政府始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洪山区第二小学教师范颖: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政府新一年在教育上的投入后感到兴奋又有动力。教育关乎下一代,是百年大计。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未来的发展。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长足发展,是每个市民共同的期盼。同时,深化教育改革,还会刺激现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幼师向彦婷:
我既是一名幼师,也是一名二孩妈妈。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地与实施,现有的中小学幼儿园已经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不仅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更能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个体经营户陈华斌:
增加公办中小学与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方便家长,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更为均衡,体现出社会公平。教育是重要民生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用了较大篇幅,这让我们看出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生活在重视民生的武汉,我们感到很幸福。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被政府关心,真正体现出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孩子健康成长,武汉的明天会更好,对此我深信不疑。
(长江日报记者戴旻阳 姚传龙 谢冰林 费权)
本版文字统筹:刘功虎
【编辑:付豪】
据武汉市教育局统计,刚过去的2018年,新投入使用的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有54所,中小学31所,新增学位总计近6万个(其中幼儿园11925个,中小学47775个)。这些新改扩建学校的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入园难”和局部地区“大班额”等问题。
他表示,去年全市幼儿园新生和小学新生首次双双突破11万人,创近9年来新高,“这个情况,让我们继续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的步伐一直没有止步”。他透露,近年武汉市民、包括大学毕业生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迅猛增长,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增加学位供给,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武汉办教育的一个“持续动作”。
“对于此次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教育部门会抓紧落实,4月份左右公布新改扩建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办法,敬请市民期待。”
据了解,武汉市2018年在园幼儿总人数为32.2万人,比上一年净增2万人;全市约有11.5万名小学新生入学,比上年增加1.47万人。
“去年一年,武汉实际新增学校幼儿园85所,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这样的速度在全国也很罕见。”他说,武汉今年依然保持这种力度和强度,“我们希望做到,每个区都有几所重点高中,每所高中都能带动2到3所重点初中成长……以此类推。我们不希望看到‘大树底下无小草’的情形”。
资料图 记者彭年 摄
【代表委员建言】
代表委员热议“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今天就为入学人口高峰到来做好谋划
长江日报记者胡雪璇 王雪 华智超 李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这一话题,市两会代表委员5日、6日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不少看法和建议。
名校成“系”缓解择校热
市人大代表、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表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要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谈到举措,张基广认为有两个有效抓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集团化办学”,尝试在一个区域或跨区域组建优质教育集团,让优质教育扩大辐射面;二是在学区内形成学段间的联动机制,实现上挂下联,上下联动,促进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联动共享。
近年来武汉多所重点小学,正在探索集团化办学,通过开设分校等形式,形成了有名的“育才系”小学、“实小系”小学、“华师系”小学等。张基广认为,此举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广泛覆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多推“迷你型幼儿园”让孩子就近入园
“近年黄陂学前教育数量质量提升都较快。”市政协委员吴立群表示,5年前黄陂区只有黄陂区直机关幼儿园一所公办园,学前教育几乎是从零开始起步,如今已建成30多所公办幼儿园,每个街道都有1~2所公办园,新增民办园100多所。
“小区配建幼儿园,也在稳步推进中。”吴立群说,此类“迷你型幼儿园”能解决人们就近入园的需求,但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接下来黄陂将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及时向教育投资人提供有关信息,力争数量与质量并举,缓解“学位荒”的同时,力争办好办优。
做学校布局规划应让人口专家加入
市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常委谭艺琴介绍,目前武汉市建设中小学的依据是2013年出台的《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20)》。规划制订时,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调整,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也未实施。受计生和落户政策调整的影响,可以预见目前及今后几年,以现有学位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将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因此她建议尽快修订《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建议聘请人口专家加入,通过数据模型准确预测人口变化趋势,使规划更加科学。”她说。
谭艺琴说,在规划尚未修订之前,改扩建中小学时,宜适当增大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为入学人口高峰的到来,预留办学规模弹性,以保证将来能提供足够的学位,满足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
要鼓励社会资本办幼儿园
市政协委员胡建明提出,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要加速,要提质,“应该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深入教育市场化改革”。他认为,不管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办得好就行。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民办幼儿园可以为公办幼儿园提供补充,尤其是可以更好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外来人口对幼儿园的需求。“我们应该提供公平的、差异化的教育,公办幼儿园能起到保障作用,而民办幼儿园则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他说。
胡建明表示,我国的教育和医疗是长期的社会热点话题,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稀缺,是个老大难问题。政府不要包办太多,要鼓励形成竞争。“政府完全可以公开招投标,公开选择最好的资源办园办学,做好监督就行”。
让城乡师资流动起来
市人大代表、武汉市第三中学课程开发中心主任吴莉华认为,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深入,农村人口进城是一种稳固的常态,他们的子女入学需要足够重视,“我觉得学校幼儿园还要多建,要把这些人口的需求充分考虑进来”。
她还表示,武汉仍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有大量农村教育问题、偏远地区教育问题存在,这种不充分不均衡是客观的存在,需要政府通盘逐步解决。她能想到的一条比较现实的帮助办法就是,“探索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传帮带’机制,引导城市优质学校教师帮助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教师,增多他们的交流学习,打破身份和行政壁垒,实现教师之间的充分流动轮转,这种交流不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必须长期坚持,才会看得到效果”。
多带孩子去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
市政协委员程宏刚认为,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综合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使得他们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因此,程宏刚建议在中小学多多开展“博物馆之旅”课外主题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他说,可以为中小学生订制各个学段的“博物馆之旅”参观路线,有针对性的对整理、筛选出的博物馆名录进行分类,分别制定具体的参观路线。还可以为学生们制作博物馆之旅“护照”,鼓励学生将博物馆票根或照片粘贴到“护照”上,每学期由学生自由选择一次参观内容撰写课外活动报告,与同学分享心得。
资料图 记者彭年 摄
【社会反响】
市民期盼:多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新改扩建5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下一代好读书、读好书,市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信息令人欢欣鼓舞。
5岁宝妈舒婷:
我们住在汉口北,从事个体经营,5岁孩子的教育问题让人操心。增加公益普惠性幼儿园与小学,这样的好消息来得很及时,我的担心减轻了很多。
国企员工李辉:
我家附近有5个大型小区,可只有一家公立幼儿园,能够上公立幼儿园的孩子凤毛麟角。现在私立幼儿园都是自负盈亏,收费贵无法避免。我们家月收入有1万多元,算是小康家庭。可除开房贷、日常开销,孩子每个月的学费是3000元,占了家庭开销的三分之一。如果政府扩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我们不仅是经济上的减负,更让人在精神上感到放松。
江汉区前进社区居民李龙:
我们家大宝将进入小学读书,二宝将进幼儿园,这样的消息让我们真是开心。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没有后顾之忧,就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汉街居民卢铿:
教育是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同时也是衡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单独二胎”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异地中高考制度改革等政策因素影响,未来几年武汉市将持续迎来入学高峰,公办学位供给压力逐渐增大。这个举措,表明我们的政府始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洪山区第二小学教师范颖: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政府新一年在教育上的投入后感到兴奋又有动力。教育关乎下一代,是百年大计。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未来的发展。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长足发展,是每个市民共同的期盼。同时,深化教育改革,还会刺激现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幼师向彦婷:
我既是一名幼师,也是一名二孩妈妈。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地与实施,现有的中小学幼儿园已经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不仅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更能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个体经营户陈华斌:
增加公办中小学与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方便家长,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更为均衡,体现出社会公平。教育是重要民生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用了较大篇幅,这让我们看出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生活在重视民生的武汉,我们感到很幸福。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被政府关心,真正体现出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孩子健康成长,武汉的明天会更好,对此我深信不疑。
(长江日报记者戴旻阳 姚传龙 谢冰林 费权)
本版文字统筹:刘功虎
【编辑: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