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之举人人可为
楚天都市报讯(本报评论员肖杨)“锤钉兄弟”的小善大爱广受称赞。也有人感慨,他俩本不需要上街锤钉,因为城市建设收尾没有尽善尽美,才让他俩摇身变作“锤钉兄弟”。
坦白地说,做什么事情,都先问几个“值不值得”,“应不应该”,似乎成了当下社会的惯性思维,甚至“关注自己,不该管的别管”成了某种生存哲学。然而,“锤钉兄弟”没有计较那么多,面对城市建设遗留下的麻烦,他们不是抱怨,而是主动把钉子锤了,无意间用小善造福社会。
想起2012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中所讲的故事: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修船工家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奇怪,说:“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应该说,在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社会运行时需要每一个链条像齿轮一样的咬合,相互联动,可依然会有料之不及的“漏洞”,出现“掉链子”的尴尬与风险。比如一项具体工作需要分工合作,会产生共同责任;需要各部门协作,会产生交叉责任;而遭遇紧急情况时,还会产生应急责任。可社会无法面面俱到地用制度去规定这些责任具体由谁去承担,暂时出现责任空白区,不仅有可能导致工作缺位,甚至可能产生事故和灾难。
此时就需要“锤钉兄弟”、“修船工”这样主动、及时补位的热心人。他们的小善之举,看似无足轻重,产生的能量却不可低估。试想,如果人人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不分“分内”还是“分外”,换来的便是集体凝聚力与协作力的成倍提升;如果所有人都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这些民间凝聚的自发力量,无疑是和谐社会的“安全阀”、填补公共管理的“助推力”、社会自动修复的“加速器”。
其实,古道热肠积极补位,本是社会运行中最自然的行为。“出现问题,敢于较真”、“路遇不平,挺身而出”、“凡人善举,举手之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些小善,其实很简单,仅仅是付出那么一点点举手之劳,秉承那么一点点优良传统,涓涓小善,汇聚成流,不仅把我们的内心照亮,更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社会更加温暖。
责编: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