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创业者智慧碰撞创业经

2014-06-20 09:5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楚天金报)此次创业交流,既有资深餐饮界从业者,也有正徘徊在就业和创业之间的年轻人,亦有打理家族企业的“创二代”。席间,60后、70后、80后、90后四代创业者,各自分享创业经历,碰撞成业心得。

  60后“老兵”肖国平:

  企业长大团队建设拖后腿

  已逾不惑之年的肖国平是创业圈的老兵。眼下,绿色健康的饮食理念正流行,而他早在十几年前就瞅准了这个“朝阳行业”。从最初做野生板栗起步,他渐渐把不起眼的小生意盘成了大买卖。他成立了武汉栗味香栗业发展有限公司,将野生板栗卖到了全国40多家超市,年销售额700万元。

  公司做大了,肖国平并未固步自封,“我虽然是60后,但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走得更远”。眼下,他有了更大的目标,“想做板栗深加工,目前国内做板栗深加工的企业并不多,是块空白市场。这样,板栗更易保鲜保存,延长销售黄金期”。

  不过,令肖国平苦恼的是,企业发展快了,团队建设却未能跟上。对此,向珍福建议肖国平,多吸纳年轻人,大胆启用新观念新经营模式。熊梓言也深有同感,“一个靠谱的团队对企业来讲很重要,一个人再强大,单打独斗也难成大气候”。

  70后“实力派”向珍福:

  传统行业如何提升顾客体验

  70后向珍福是一名资深创业者,上世纪90年代,他从老家重庆到武汉发展,从厨师做起,后来开始创业,如今他已是6家大型餐饮企业和一家宾馆的掌舵者,年销售额逾亿元。

  但向福珍很低调,席间不断向熊梓言“取经”,“现在传统餐饮不像过去那么赚钱了,这几年,我也不断走出去,学习如何创新。这一方面,我还要向你学习”。

  熊梓言笑着和“前辈”探讨餐饮业的创新之道:“我觉得70后是现在的中坚力量,承上启下。既踏实肯干,又不因循守旧,乐于创新。事实上,现在做餐饮不能仅仅讲究味道,更是一种体验式消费。虽然美味是前提,但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们出来吃饭不是为了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更注重餐厅的服务、环境,包括视觉和听觉效果。当初Lady7装修期间,从窗帘的颜色材质、每一个咖啡杯餐盘的选择,都要考虑顾客的消费体验。”

  席间,两人还就餐饮的选址、租金、现金流等细节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80后“创二代”熊梓言:

  定位女性主题餐厅

  今年27岁的熊梓言并非创业路上的新手,曾在英国留学8年的她,对创业有着更加Open的观念。席间,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我父亲是武汉的蔬菜供应商,很多人说我是富二代,但我更愿意做个创二代。我16岁就出国,之所以放弃绿卡回来,一则是现在国内机会多,二则是我想历练自己。回国后,我并未急于创业,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呆过2年。我选择独自到异地打拼,就是想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成长历练。”

  2012年回武汉后,熊梓言决定创业,学金融的她,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做第三方理财公司。不久,不愿意依靠父亲做业务的她,把目光盯上了个性化的餐饮。

  2013年12月,由她牵头创办的一家名为“Lady7”的女性主题餐厅在武汉开业。因为主打女性主题,餐厅对用餐的环境相当讲究:服务员全是清一色的帅哥靓妹,着装尽显帅气优雅的英伦范儿;从装潢设计到菜肴搭配,精致中也体现了“女性关怀”的创意。

  短短半年多,熊梓言的主题餐厅受欢迎程度令她欣喜。“下午的时候,客人经常需要排除等座。很多恋人和闺蜜喜欢在这里享受一个美好的下午茶时光。我既高兴又有小小的苦恼:事实上,我做Lady7是定位于西餐,甜品是我们的招牌,但我们的正餐也不错啊。”

  眼下,熊梓言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动作,“我们正在跟一个知名的台湾品牌洽谈,准备将其引入武汉。现在,我做的Lady7、豆府花城、莱特叔叔都是以甜品为主。虽然市场前景好,但甜品毕竟不是消费市场的刚需,而眼下我做的事,就是将刚需引入我的餐饮布局。”

  90后“新兵”冯闽:

  二代接班人的创业梦想

  冯闽身上有着90后的青春朝气,亦不乏80后的热情乐观和积极进取。准确来说,冯闽属于二代接班人,她父母从事农庄、循环养殖及农产品销售。身为家中长女的她只身来到武汉,负责打理武汉分公司的业务。同为“创二代”,冯闽羡慕熊梓言能有一份独立的事业,希望能向她多学习。等日后条件成熟,也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 创业者麻辣语录

  ◆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商界原本就是残酷的,大浪淘沙,你不能在这个位置站稳,就得出局。

  ◆创业的步子不要迈得太快,跑得快往往容易摔跟头。

  ◆创业要懂得刹车,先练好内功,做好品牌,再谈扩张。

  ◆做好一个品牌可能要用十年,但砸掉一个品牌可能只要一天。

责编:刘远霞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