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一家人齐心奋斗”,陪读妈妈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奔小康
长江日报6月8日讯8日清晨,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黄砦村,53岁的村民刘翠娥戴着草帽钻进露天大棚,开始一亩亩地查看火龙果树是不是快挂果了。这位曾经的陪读妈妈一手创办“刘小丫家庭农场”,历经十余年苦心经营,全家六口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刘翠娥在家庭农场大棚里查看火龙果长势。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农妇进城务工10年后回乡创业
刘翠娥的娘家在李家集街泡桐店,嫁到黄砦村10年,她跟丈夫一直靠种地为生,每天起早贪黑,供两个儿子读书。
1999年,刘翠娥和丈夫随着进城务工的人潮来到上海,丈夫打工,她开小饭馆,每年勉强能攒下万余元。
2010年,刘翠娥的大儿子复读高三,家里没人保障后勤。她和丈夫也不想长年在外漂泊,于是决心回乡边陪读边找寻新的出路。
有了做小本生意的经验,刘翠娥琢磨可以尝试规模化养殖。夫妻俩便用所有积蓄开了一家小型养鸡场,第一年的收入就有5万元,比起单纯种地好太多了。这让她鼓起了更大的干劲。
工人们在刘小丫家庭农场里绑扎大棚。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这时,村里有人开起了种植果园,蹚出一条新路子。“还是吃农业饭踏实,还能享受国家的‘三农’补贴。”手里渐渐有了钱的刘翠娥胆子也大起来,她不甘心长期重复单一的经营模式,就找亲戚借钱开起了家庭农场。刘翠娥坦言,刚开始只是想找点事情做,没想到一步步地做成了事业。
家庭农场吸引大批回头客 年入百万
在刘小丫家庭农场里,前面是餐馆,后面是采摘果园。200亩果园里种了数万棵火龙果、桑葚、桃子和果冻橙苗木。
刚过芒种节气,刘翠娥望着果树眼含笑意:“下月,火龙果就能挂果了,农场门口的旅游大巴又该多起来了。”
火龙果的生长周期短、易于存放、利润率较高,但缺点是种植技术难度大,不容易过冬。在黄陂区妇联的帮助下,刘翠娥请市农科院的果树专家来农场指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大棚上覆盖双层保温膜。
刘翠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市民来她的家庭农场采摘,一斤火龙果按10元计价,一亩火龙果的年收益为3万至5万元。一年下来,农场的销售额可达近100万元,除开人工成本和家庭开支,她还有数十万元的流动资金用于扩大生产。
前年起,为了弥补大棚冬春季节的空档,刘翠娥又到四川、浙江考察,引进了人气颇高的果冻橙,去年挂果后收入增加4万多元。
听儿媳说年轻人爱吃酵素瘦身,但是口感不好,她就试着用散发玫瑰香味的火龙果做保健食品酵素,到了冬天,她还会用自留的火龙果来做豆丝,不少来刘小丫家庭农场采摘过的市民都成了回头客。
从“零”起步创业,刘翠娥格外珍惜如今的生活,不光家里盖起了小洋楼,面包车换成了SUV,她也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致富能手。
令刘翠娥最高兴的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踏踏实实。大儿子读完研究生后拿到一级建造师资格证,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做招生工作。每到周末,一家人聚在一起择菜、做饭、招呼客人,其乐融融,而瓜果飘香的田间地头更是刘翠娥2岁小孙女的乐园。“幸福就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奋斗嘛!”刘翠娥说。(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通讯员邱舒)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