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蘑菇、水中的游鱼,“小生物”也能促进“大生态”建设

2021-11-14 16:19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见习记者吕映雪)“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大生态”建设,山中的蘑菇、水中的游鱼、园中的花朵等都是其中关键一环……”11月14日,在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范恒山就如何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大生态”的形成发表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范恒山
  产品越好,价值越高 科学把握生态产品价值的四种实现形态
  生态产品价值如何体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承载形态、实现形态是如何的?范恒山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形态分为四类。
  “如山水、园林、湖草等自然存在的事物,它能提供清洁水源、促进生态多样性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这是第一类“原生态”产品价值。自然生态越好,其生态产品价值越高。”范恒山表示。
  若依托山水、园林、湖草而形成的事物,如山中的蘑菇、水中的游鱼、园中的花朵等,或在修复基础上形成的工业遗址公园、特色古村落等,就像“衍生品”一样,形成的价值状态,范恒山将其归类为“衍生态”产品价值。
  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为相关产业,从而产生价值,如生态旅游、园林养生、休闲娱乐、自然康养等,则被范恒山归类为第三类,“融生态”产品价值。
  而更高层次,运用科技创新等手段进行节能减排的生态型产业如绿色制造业、生态农业等,从而形成的价值状态,范恒山称其为第四类,“转生态”产品价值,其涉及面相对广泛。


  范恒山在 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上发言
  范恒山认为,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先要科学把握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和承载形态。这既有利于全面绿色发展,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形成“大生态”,又有利于科学有效治理不同领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分类施策,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轮子的驱动作用,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范恒山从生态产品价值的四种实现形态,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针对性策略。
  范恒山认为,就“原生态”产品价值,要将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成效作为发展绩效考虑;建立与环境质量提升等正相关的纵向转移制度,如与人员的收入增长相关联。“衍生态”产品价值,应以引导和帮扶为导向进行拓展。通过实施帮扶策略,建立特项基金、促进专项信贷、定向减免税等,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匹配的多种经济。
  对于“融生态”产品价值,范恒山提出,要以促进和带动为导向进行拓展,如选择适宜地区,打造推进生态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的示范基地。而“转生态”产品价值,范恒山认为,要以实现生产目标为契机,从准入着手,进一步遏制项目的盲目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集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大力开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为全国作出表率。”范恒山表示。
  【编辑:朱曦东】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