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傅雷家书》领略厚重与温暖
今年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也是《傅雷家书》面世35周年。随着傅聪回信的失而复得、傅雷家书手稿的进一步发现和整理,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新版《傅雷家书》。
在近日举办的关于新版《傅雷家书》的读书会上,学者、图书设计师、版权代理人等,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与阅读体验,一一讲述了这部著名的“家书”背后的亲情故事、文化探讨、时代价值。
而对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傅雷家书》,从中可以领略到家书文化所具有的厚重与温暖,唤起对家书文化的珍惜。
新版
■引起了巨大的文化反思
■更亲切、更家常的父亲形象
江奇勇(《傅雷家书》版权代理人):今年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今天的读书会,也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纪念版)新书发布会。这个活动在上海——傅雷的家乡举办,是很有意义的。
1981年,14万字的《傅雷家书》出版,引起了巨大的文化反思。随着岁月的变化、读者群的变化,《傅雷家书》版权几度转移,版本也不断变化。
家书是什么?是傅雷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也是不为发表的创作。傅雷曾经说,得英才而育之,他认为他的儿子傅聪是个难得一遇的孩子,所以,他花了大功夫写了这么多家书给他。于是,后来读者得以读到这样一部内容丰厚的《傅雷家书》。
过去三联版《傅雷家书》主要展示的是傅雷与儿子之间长篇的文化艺术探讨。随着文化反思大潮的离去,这类内容和读者的亲近感产生了差别。
2003年以后,此书版权转移到辽宁教育出版社,读者群转向了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但是,内容没有相应地跟上,造成不少读者不了解这本书。
为此,我们和傅敏(傅雷之子、傅聪之弟)商量,能否给现在的年轻人编一本更容易读的《傅雷家书》?经过多年的探讨,最后定下来了这本以傅聪游学打拼经历和恋爱婚恋之路为经纬度的新版《傅雷家书》。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傅雷作为父亲的那种高大上、那种严苛,转为更亲切、更家常的父亲形象。在编辑过程中,傅敏忍痛割爱,将过去版本中傅雷关于文化艺术的长篇独白删除了,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展示其“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生活原则。
可以说,新版《傅雷家书》更加贴近了普通家庭,也更加贴近了学生和家长们。这样一部贴近普通家庭的新版《傅雷家书》告诉读者,傅雷夫妇他们是很平凡的夫妇,也是很伟大的父母。
傅聪曾经讲过,有一个学钢琴的中国女孩告诉他,你有这么个爸爸,太可怕了!这就是过去《傅雷家书》中傅雷给读者的形象,因为当年编辑《傅雷家书》的时候,主要是选思想性强、艺术性强的内容,很多生活细节性的、人性的东西没有收录。而通过新版家书,读者可以发现傅雷对他的儿子是严肃而不失亲切的。
设计
■一切的装饰在这里都会显得轻薄
■传递给读者一份家书的温暖感觉
朱赢椿(《傅雷家书》设计师):在设计《傅雷家书》之初,我有很多想法。但是,当我拿到书稿的时候,我却觉得首先要克制自己。这本书不能用太复杂的设计语言来表现,设计应该是克制、简约的,而材质是要讲究的。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是经典的。
设计这本书,我们选用的纸都是特制的,比如,封面的雕塑是用模拟浮雕做的版子,然后进行压印,用手抚摸可以感受到雕塑的立体感。正文的版面设计,没有太多装饰性的线条和图案。我们知道,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就非常厚重和经典了,一切的装饰在这里都会显得轻薄。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很多想法都克制住了,只是给读者一个干净的版面和纯文字的阅读。而在材质上,我们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尝试,希望外在的表达能让这本书既有纪念意义,又能传递给读者一份家书的温暖感觉。
内容
■这部家书其实是一本修身养性之书
■当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理解一个音乐天才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
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傅雷家书》有好几个版本。我记得,30多年前第一个版本是三联出的,白封面、薄薄的一本。3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在被大家阅读,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将来会一直流传下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修身养性之书。一本讨论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人才的书。大家都知道傅雷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但是,我觉得他更重要的作品,是培养了非常优秀的儿子。
傅聪出生于1934年。20岁那年,他被送到波兰参加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当时,傅聪先到北京培训,然后到波兰培训,最后他在那里获得了波兰肖邦钢琴比赛的铜奖。这是中国人在这个艺术领域所获的第一个国际奖项。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当时有一个很详细的评奖过程,傅聪到波兰之后连续表演了好几场,被波兰人认为是最优秀的肖邦乐曲演奏者。书信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傅聪出国后,傅雷不停地给他写信,教育他要这样那样。而傅聪在给父亲的回信中,一一告诉他比赛的过程。
书信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傅聪留在波兰学习后,碰到了很多问题,恋爱的问题、心情低落的问题,成长当中的各种问题。傅雷和太太就不停地给他写信,教育他、鼓励他。所以,当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理解一个音乐天才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
这么优秀的父母,这么好的家庭,在中国是不多的。傅聪自己说过,我的家庭在中国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非常少。傅雷也是非常骄傲地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优秀青年的典范来写这些信的,他要告诉别人我的儿子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所以,里面有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内容。这些教育内容甚至细节到,到了人家家里大衣脱了之后要把围巾也脱掉、说话的时候手不能放在裤袋里、怎么吃东西、怎么跟人说话……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人才是如何被培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一直读下去。
价值
■各种各样的家书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更是关于那个年代的一个非常真实的记录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出版过很多种家书,包括《抗战家书》《曾国藩家书》等等,各种各样的家书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但我觉得,这本《傅雷家书》的意义非同一般,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就我所看到的,它不仅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的第一本比较厚实的家书,更是关于那个年代的一个非常真实的记录。
那是一份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真实的记录,记录了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对人生、艺术、儿子的态度。傅雷的一种博大的热爱,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在这本家书里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这本书能一版再版,一直到今天有最新的纪念版问世,我想,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因为它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
我们随意翻一页,就能发现,虽然书写家书的年代已经远去,但里面讲的话对今天仍然有启示。“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人的生活比较闲散,周围没有紧张的空气,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还能对付。现在时代大变,尤其在西方世界,整天整月整年社会像一个瞬息不停的万花筒,生存竞争的剧烈,想你完全体会到了。最好做事要有计划,至少一个季度事先要有打算,定下的程序,非万不得已,切勿临时打乱。”这是当年傅雷跟他儿子说的话,放在今天也可以适用。今天的社会不也是竞争非常激烈、压力非常大吗?所以,你应该冷静、理智地面对,要学会如何安排,非常有意思。
另外,傅雷在家书中谈到,“你谈到中国民族能‘化’的特点,以及其他关于艺术方面的感想,我都彻底明白,那也是我的想法。多少年来常对妈妈说: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而且更适合我的个性。”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短短几句话里就表达得很充分。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青年朋友,都能从这本书里获得启发。(黄玮 整理)
责编: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