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汛天团”,尖刀队,父子兵,一代又一代的“武汉”坚守防汛一线,保卫武汉

2020-08-05 00:13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8月4日讯 8月4日21时,长江武汉关水位27.64米,超警戒水位已达29天,距离退出警戒水位只有0.34米。
  然而,数万武汉防汛人依旧枕戈待旦,24小时坚守在防汛一线,只为保卫一城安澜。
  进入7月,刚刚取得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决定性成果,江城又面临着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
  雨情急,汛情猛,风险大。依水而兴的武汉,防汛从来都是“天大的事”。
  “二级响应,一级战备”,英雄的武汉人民科学应战,尽锐出战,连续作战。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武汉,我们都要来保卫这座英雄的城市!
  “战汛天团”抢先构筑首道防线

  海报:整理李玉莹 制图胡欣
  持续43天的梅雨季,8轮强降雨,平均降雨总量居历史同期第三位。
  长江汉口站水位节节上升,最高达到28.77米,为历史第四高水位。
  面对凶猛的雨情汛情,江城武汉有这样一支战汛专家“天团”:他们与风雨赛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科学预测雨情、水情,处理汛情,构筑起防汛排涝第一道防线,为防汛指挥决策、科学调度、应急指挥提供了强力支撑。
  6月8日入梅,每一轮气象预报,是一场人与天无声的较量。
  7月5日凌晨,武汉暴雨倾盆,3个多小时内,市气象台连续发出5个预警。“每一条预报预警都经过预报员反复会商,甚至争论。”武汉市气象台台长李武阶介绍,为了把预报范围精确到1公里、预报时间精确到每小时,预报员每天要分析全市178个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与省市、中央气象台进行会商,最终才发布。
  7月6日5时到6时30分,短短一个半小时,武汉市防汛应急响应级别两次升级,由Ⅳ级提升至Ⅱ级。正是这样的天罗地网和气象最强大脑,让预报预警加速奔跑,为科学防汛赢得时间和效率。
  强降雨落在地面会有多大渍水,流到江河会有多大涨水,持续来水会形成多大洪峰,何时到来?武汉市水文局专家团队20余人始终站防汛排涝第一道防线上。
  “府澴河童家湖要超保证水位了!”7月16日晚,市水文局第一时间将洪水预警通报给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连夜布置相关洪水应对部署,转移群众、组织抢险等。7月17日、7月20日,府澴河武汉段先后经历两轮洪水,洪峰水位最高达29.78米,超过保证水位0.43米,为有史以来第二高洪水。在彻夜守堤的武汉人眼前,洪水俯首东去,府澴河大堤有惊无险。
  早一秒、准一毫,就为防汛抗洪争取了时间,赢得主动。分布在全市中小河流380多个水文站点,是防汛的“尖兵”和“耳目”,而监测人员需在汹涌的河段内抢测水文数据,传递洪水信息。水文预报员除了内部形成水情预报会商机制外,还和水利部长江委、省水文局、气象局建立信息预报和共享机制,与洪水赛跑。

  王舵(右一)向年轻人传授经验。蔡甸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科学防汛,在防汛排涝战场,有险情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有他们的地方还有老专家“传帮带”。
  “如果堤内渗水(包括堤身和堤脚),千万不要用黏土压渗……”7月12日21时,长江1号洪水过境武汉,市防办专家组成员潘雷正忙于解决粤汉码头闸口轻微渗水问题,口袋里的手机就收到父亲潘荣舟的微信消息。

  潘雷和父亲的对话截图。
  父亲潘荣舟退休前是市水务局总工程师,也是经历过1998年抗洪的防洪专家。潘雷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如今防汛手段日新月异,但父亲的建议非常实用,特别是目前江水慢慢退下,险情多发,更不能掉以轻心。

  60后师父杨自艾手把手教00后徒弟周鸿畅。武汉开发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防汛是项技术活儿。”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武汉市已建立较为完备的专家库,不仅“老专家”倾囊相授,对新人“传帮带”,让防汛精神、技能代代传承;不少村干部、退休不久的防汛人,从数十年巡堤查险经验中,也总结出有效的“土法子”,在发现险情、处置险情、预防险情等方面也各显神通。这些力量的加入,为武汉防汛赢得主动。
  关键时刻我们尖刀队上!

  市防汛抢险大队城投中队第三尖刀队集合。记者陶常宁 摄
  7月6日,市应急管理局统筹协调市城投公司、地铁集团、地产集团、碧水集团、武建集团、航发集团等6家市属国有企业组建了6支市级防汛应急抢险中队,按照不少于2000人的标准配备,1.2万人组成的防汛尖刀队,24小时随时待命突击,应急抢险。

  城投集团公司中队“第一尖刀队”开展应急演练。
  同时优化配置成立了18支防汛应急抢险分队,全市37个重点险工险段的抢险责任,一点一段对应一队一责任人。分别部署到汉口、武昌、汉阳三大战区。
  8月4日上午,在东西湖区滨河南路旁的集结点上,35岁的屈伟检查防汛物资及抢险设备,逐样核对。作为武汉建工集团防汛抢险二分队队长,参加过防汛、抽排、除雪等多次应急抢险的“老兵”,一点没有放松战备状态。

  7月17日中午,武汉市级防汛抢险应急救援队拉动集结现场。通讯员陈浩 供图
  屈伟等30名队员已在此集结了25天,24小时待命,10分钟集结出发,30分钟内到达险情现场。自卸车、装载机等大型机械随时待命,卫星电话、钢围井等新型装备投入使用。“这是我参与的人数最多、时间最长、标准最高的抢险备战。”

  狠抓队伍作风,引入队列训练。通讯员李殷 黄园 摄
  每天上午8时,武汉市防汛应急抢险航发三分队吹响集结号,91名队员身穿反光背心和救生衣,头戴安全帽,6分钟内集结完毕,开始两公里体能训练。
  7月21日7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东荆河白蚁险段遇到险情,需要准备1.5万个防汛沙袋备用,请求支援。分队奉命迅速集结50名抢险队员前往。平时的训练立刻派上了用场:“锹工”“袋工”“扎工”和“码工”4人一组展开流水作业,铲沙、装袋、封口、搬运,一气呵成,圆满完成了准备防汛沙袋的任务。
  41岁的黄平是地产集团三分队队长,今年初参与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分队集结待命后,他从驻地到风险点、从成员到设备、从分队负责的重要点位到周边的水位,他都细细琢磨。每天除了现场踏勘、抢险培训、模拟操练外,黄平还抽空围着驻地跑步,他的话不多,却简短有力:“关键时刻,我们尖刀队上!”
  87万人次,我们的名字叫武汉!

  3位“武汉”携手共守武汉。记者史伟 摄
  “我叫武汉,凭什么不来保卫武汉?”面临洪水威胁的武汉大堤上,3位名叫“武汉”的防汛突击队员主动守护大堤,保卫家园。他们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战斗在大堤上的武汉人的豪迈情怀。
  截至8月4日,长江武汉关超警戒水位已达29天。全市已累计出动巡堤查险人员共871844人次,封堵闸口197座,搭设防汛哨棚3387个。

  哨长(左一)和水务专家一起研判处置发现的小树洞。记者谭德磊 摄
  保卫武汉,哨长来了。今年,武汉防汛战役首次推出防汛哨棚“哨长制”,全市有近千名哨长上岗,在1000多公里的堤防上,24小时巡堤查险。由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熟悉巡堤查险工作、身体健康的党员干部担任哨长,每两公里堤段就有一名哨长,压实堤段防守责任。

  邵吉民。 记者何晓刚 摄
  武昌区白沙洲街副主任邵吉民,是值守八铺街堤杨泗港长江大桥至鹦鹉洲长江大桥段的哨长。1998年,作为一名军人,他曾45天坚守大堤,参加簰洲湾溃口抗洪抢险,今年再次彰显老兵本色,总结出一套巡堤查险的经验宝典,传授给年轻巡堤员。
  洪山区狮子山街创新落实哨长制,实行“总哨长+分哨长”责任制。总哨长王旭生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安全保卫办公室主任,自1983年以来每年都会到武金堤参与防汛抗洪,并多次担任防汛指挥长。他告诉记者,哨长承担着前沿指挥查险、后方物资调控、巡堤人员管理等多项重任,是整个哨棚的“大脑”,“哨长必须连轴转,一刻也不能放松,才能确保大堤的绝对安全”。王旭生因此提出在哨棚增设3个分哨长,白天和夜晚各由2人负责值守,确保哨棚24小时“不合眼”。

  周红胜(左)、周松林(中)、周家河(右)祖孙三代在家中合影。记者陶可祎 摄
  保卫武汉,英雄的武汉人民前赴后继。汉阳江堤上,5对父子兵共赴防汛一线:老支书请战未果,鼓励儿孙上堤;有经验的儿子,指导父亲巡堤;翁婿二度携手参战,特殊父子传为佳话。
  洪山区青菱街周家祖孙三代,1954年大洪水,爷爷周松林报名成为抢险队员兼潜水队员;1998年保卫大武汉,父亲周红胜一边排涝自救,一边抗洪战汛;2020年,只有22岁的周家河又循着祖辈的足迹,站上武金堤。祖孙三代书写一部武汉家庭的抗洪史。

  周亮宇(右)向老防汛队员请教如何巡堤。记者何晓刚 摄
  同在武金堤,18岁的高三毕业生周亮宇,受父亲周燕钢年年参加防汛的影响,高考结束第二天就从考场奔赴防汛战场,在堤上值守一宿,回家睡不到5个小时,又回到堤上驻守。
  万里长江见证,一代又一代武汉人在与洪水战斗中成长。众多值守在大堤上的“90后”“00后”说:“今天,轮到我们来保卫家园!”
  (记者陈永权 李慧紫 胡蝶 统稿彭仲)
  【编辑:戴容】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