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花篮主设计师李海波:300天匠心催开14朵花心
今天是国庆节,“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为祖国母亲的69岁华诞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在围观拍照的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游客”——广场中心花篮主设计师李海波。眼前这个大花篮,凝聚着他从年初至今300多天辛勤付出。李海波用自己的执著与奉献,为国庆添彩。
花篮设计
如何阻燃和固色 选择布料讲究多
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的筹备工作,早在年初就已开始了。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工程师李海波和深化设计团队成员赶赴1000公里以外的江苏,到当地布料企业深入考察,共同研发一种特殊材质的新型布料,提前备战国庆摆花。
“天安门广场花坛,每一个细节都得反复考量、精益求精。”李海波要定制的这匹布料,用于制作花篮里的大型仿真花,必须兼具防火阻燃、耐磨、遮光、色泽持久等特性。其中,布料防火阻燃最为重要。
“经过多次往返北京与江苏去实地考察、验证,”李海波说,“在新型布料中成功加入阻燃剂后,把布料送往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检验,能够达到B1级防火材料等级,符合阻燃标准。”团队技术人员当场拿出打火机做试验,发现新型布料确实不容易点燃。一旦燃烧以后,离开明火也会立即熄灭,不会像一般布料那样让火势蔓延下去。
往年制作仿真花时,会在花瓣布料与不锈钢骨架之间夹一层遮光布,这样游客站在花坛周围仰望,花瓣不会因为阳光的照射而透出里面的骨架。今年,李海波及其设计团队希望有所突破,把遮光布去掉,在布料内增加遮光涂层。
另外,为了让仿真花的色泽能够持久保持,新型布料中还加入了固色剂。为验证效果,李海波特地把新型布料样品带回北京。“南方的气候环境与天安门广场相差很大,因此这项试验必须拿回北京做。”李海波把布料一分为二,一块放在露天场地里,在烈日下暴晒、雨淋,高强度地考验布料性能;另一块则放在相对干燥阴凉的室内作为参照物。
“每隔一周,我就跑到露天场地里看一看布料的颜色,与参照对象作对比,并拍摄照片、做好记录。就这样持续观察了两个多月,从色泽保持上来看,目前选用布料的固色效果持久性非常好。”
花篮生产
朝阳通州大兴河北 四处基地间往返
8月初,今年国庆摆花的设计思路确定下来后,李海波和深化设计团队成员更加繁忙了,他们先按照广场中心花篮二十分之一的比例插制“花篮小样”,确定花材品种、主要花材的姿态等,随后就要紧锣密鼓地按照“花篮小样”放大制作成品了。
制作拼接花瓣内部起支撑作用的不锈钢骨架、剪裁加工花瓣布料、设计喷绘花瓣渐变色、制造仿真花茎秆……这些工序要在四处加工基地内完成。加工基地散落在北京东北部的朝阳区金盏乡、北京南部的大兴区青云店镇、北京东南部的通州区马驹桥镇,还有一处位于河北省三河市区东部的段甲岭镇。李海波在这四处加工基地间来回奔波,商讨改进成品制作效果,“10天下来,汽车跑了3500多公里。有时候四个地方转不过来,还得请同事代替前往”。
今年,设计团队对花瓣骨架工艺进行了优化提升,由圆钢搭接变为扁钢拼接。李海波解释说,过去是用圆形钢棍把外形轮廓造型成花瓣形状,内部搭接成十字网格结构。今年将十字网格结构改为自然花瓣脉络,用扁平不锈钢拼接而成。“这样一来,仿真花的真实度更高了,同时增加了布料与骨架的接触面积,使布料与钢结构骨架更加贴合、平整,获得更平展自然的瓣形。”
不过,由于是第一年尝试,李海波赶往花瓣骨架加工基地的次数更多了,他频繁穿梭于朝阳区金盏乡和三河市段甲岭镇,反复调试花瓣姿态、弧度及硬度,不合适就要拆掉重做。“每天早上7点出门,夜里23点才能回到家。一忙起来,连吃饭、喝水都在颠簸的路上进行。”李海波说,工期非常紧张,必须尽快把样板确定下来,才能大批量加工。
在今年首次使用的花卉品种当中,向日葵是其中一个。单是制作向日葵花心,就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开始用不锈钢做内部结构,反复调试发现效果不理想。几经周折,李海波联系到河北省廊坊一家制作舞美雕塑的企业。他又驱车赶往廊坊,沟通商量以后,把花心不锈钢结构去掉,改用防火苯板雕刻成花心的外形,再用仿真花人工插制花心。“巨型花篮里一共使用了14朵向日葵。为了这14个花心,四名工人交替着干了三天三夜。”
花篮吊装
听到“咣当”一声 心里终于踏实了
9月15日凌晨,随着几辆卡车缓缓驶入天安门广场,工人师傅从车上卸下大量钢材……2018年国庆花坛拼装工作开始了。
李海波的工作阵地,从散布在北京郊区及外省市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北京市中心——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朵朵仿真花材运抵广场,有序地摆放在围栏内。李海波在现场指挥调度,按照事先插制好的“花篮小样”,完成广场中心巨型花篮的组装。这一干,就是整整四天。每天早上7点,李海波准时到达天安门广场,一直忙活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只留给自己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热闹的天安门广场里,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他们在花篮前驻足、拍照、围观。降旗以后,随着广场清场封闭,游客又如退潮般相继离去,空旷的场地里只剩下仍在争分夺秒奋斗的园林工人……白天的喧嚣、夜晚的沉寂,这一切李海波都无暇顾及,他的眼睛始终盯着大花篮。他绕着篮盘来回走,从各个角度反复端详。直径15米的篮盘,李海波围着它每天能走两万多步!
为了调整好花朵姿态,有时候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李海波就爬到高车吊斗里面,升到半空中,用手和胳膊比划着,指挥工人操作。
9月21日凌晨两点半,最为期盼的时刻到来了。两辆大型吊车把插制好的篮盘吊升到空中,再缓缓降落到篮体上。李海波的心,跟随着花篮的升降一同起伏,直至顺利完成吊装的那一刻。“最喜欢听篮盘与篮体内部结构对接到一起时发出的声音,就是铁碰铁的声音,‘咣当’一声,踏实了!”
国庆假期来了,李海波笑着说:“我也会像全国各地的游客一样,到天安门广场看花坛,只不过是‘专业地欣赏’。明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对广场花坛的造型设计、现场组装时间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还要继续钻研,提升工艺水平。”
核心
天安门广场花坛布局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饼式”(1986年至2002年)
中心花坛以平面为主,而在广场四角是四组立体花坛,游人可以分散到四个角进行观赏。
1992年首次布置水景。
第二阶段:“画卷式”(2003年至2008年)
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建立两条绿地,一改往年“一大四小”的传统布局,在中心花坛两侧铺设“画卷”。
第三阶段:“花篮式”(2009年,2012年至今)
2009年以及2012年迄今,广场中心布置“祝福祖国”巨型花篮,两侧绿地布置花柱、花球。
2010年采用盛开牡丹造型,中心为喷泉;
2011年以嵌有中国结的灯笼为主景,表现“祝福祖国”的主题。
记者观察
国庆花坛记录时代发展变迁
国庆花卉布置已经成为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符号。从1986年开始,每年国庆节期间都要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摆花布景,用花卉造型反映社会发展的新风貌。香港回归、抗击非典、发射载人航天飞船、迎接奥运等重大国事都能在国庆花坛中找到标志性元素。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当年天安门广场中心花坛造型突出“万众一心”主题,庆祝香港回归;2003年,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天安门广场一改往年“一大四小”传统布局,采取画卷花坛的形式,广场西侧画卷以老龙头、山海关、居庸云台、敌楼、嘉峪关组成万里长城的壮丽景色,寓意“众志成城”;2004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东侧花坛自北向南由缀花日晷、神舟五号及发射塔、高科技符号等组成,共同体现我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天安门广场上摆放了五个福娃运动造型,庆祝奥运会的召开。
近年来,天安门广场中心摆放巨型花篮表达“祝福祖国”,长安街沿线设置立体花坛展现时代主题。例如,今年在长安街的复兴门至建国门之间布置了10处花坛,融入了改革开放、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世园会、北京冬奥会、“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 等主题元素。
【编辑: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