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推进五个领域同城化发展
【武汉】
●面积 8569.15平方公里
●人口 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121.2万人
●产值 202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十,达到15616.1亿元。
●产业特点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线上经济,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户,达到6259户,增长41.7%。
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5%,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及服务、生命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跨境电商综试区快速发展,获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一轮试点,新开通国际货运航线6条,开辟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进出口逆势增长10.8%。
在汉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
武汉两江城市景观。记者李子云 摄
推进五个领域同城化发展
建设全国重要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强武汉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武汉头雁作用,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加快打造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支点和全国重要增长极,城市圈将围绕“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都市圈建设,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要素市场五个领域同城化发展,形成一批高水平合作成果,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圈。
据介绍,武汉市将围绕全国重要增长极目标定位,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对外开放协同共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为重点,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全国重要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以基础设施融通为基础,以功能板块组团为抓手,以生态宜居为底色,到2035年,全面建成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武汉城市圈全国重要增长极。”这位负责人说。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和创星汇科技园。记者高勇 摄
武汉连通八城
打造十大工程 建设示范型城市圈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进同城化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城市圈将打造十大工程,建设示范型城市圈。
武汉新港港口合作建设示范工程:加快长江段武汉、鄂州、黄冈、咸宁、黄石和汉江段港口一体化建设;推动港航营运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围绕500万标箱吞吐量目标任务,将武汉市内“水上穿巴”扩展成为城市圈“水上穿巴”,着力推进集装箱一体化发展。
黄石市鄂州花湖机场高速示范工程:鄂州花湖机场高速二期项目是黄石鄂州交通互联工程,也是黄石临空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项目路线全长28.2千米,其中黄石境内18.7千米,鄂州市境内约9.5千米,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双向六车道。
鄂州市产业园区合作示范工程: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合作,协同打造千亿级光电子产业园。
孝感临空经济区示范工程:建设孝汉同城核心区、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文化与生态交融新城区,到2023年,“五纵六横”主干路网基本建成。
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示范工程:发挥黄冈市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建优势,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培育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配套产业的产业架构,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环境完善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园示范工程:以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绝缘材料、大数据和软件服务为主攻方向,依托瀛通通讯、三赢兴电子、维达力实业、南玻光电等重点企业组建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香城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赤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基础组建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依托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更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研发合作。全力打造湖北省乃至中部电子信息产业的特色发展基地和创新先导基地。
仙桃市产业协作先行区及国家级应急防护产业基地示范工程:规划仙桃市域东部国家高新区作为对接武汉产业的重要平台,配套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依托“四基地两中心”打造国家级应急防护产业基地。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生物产业园示范工程: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产业,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大健康产业,打造湖北省化学原料药清洁生产示范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示范园。
潜江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示范工程:着力打造长飞潜江科技产业园、微电子材料产业园,持续引进关联产业,大力发展光纤光棒产业、微电子材料产业,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
跨市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推进通顺河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以及道观河流域治理合作示范工程。
串起鄂州黄石黄冈咸宁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
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串联鄂州、黄石、黄冈、咸宁重点园区和重要创新平台,建设光电子信息、智能产业、大健康三条创新产业带,是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头戏。
据悉,城市圈将聚焦“绿色、生命、智能”三大主导产业方向,积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园合作共建等模式产业协同创新,打造新兴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尤其是要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中试基地。为此,湖北省每年安排省院士专家20人、科技副总20人、博士服务团30人、科技特派员20人等到八市开展挂职服务。”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城市圈将统筹规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共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打造高品质宜居都市圈。围绕环武汉主城区周边50公里左右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为主要载体,建设环城生态带。圈内城镇生态节点之间,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和基本农田为主体,形成多组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绿道。加强大别山、幕阜山生态屏障建设。同时深入推进武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深化碳交易试点,拓展试点市场覆盖行业的范围,共同打造“绿色城市圈”。
机场高速丰荷山立交,两条通往机场的高速路与城际铁路交会。记者李永刚 摄
探索交通文旅就医一卡通用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活更便捷是城市圈人民的梦想。未来城市圈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城乡通公交”,圈内1小时、中部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综合交通网的蓝图正在谋划,实现圈内1小时通勤、1日往返不再遥远。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区域高快速路网正在织密,以武汉为核心的“七环二十四射多联”快速路网体系正在逐步实施。
城市圈将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完善集疏运体系,构建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同时推进通用航空机场群建设。家住武汉市江岸区金桥大道附近的游先生,去年报名参加了飞行驾驶学习,计划用一两年的时间学会飞机驾驶并拿到小型飞机的飞行驾驶执照。“随着通用机场建设的发展,私人飞机、小型飞机将会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我想先吃一只‘螃蟹’,早日驾着自己的飞机遨游武汉城市圈。”他对记者说。
“我们正在探索推行圈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月票制’。”这位负责人说。
武汉城市圈还将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武汉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省内跨区域共享。
未来的武汉城市圈,将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城市交通、文化旅游、就医服务等业务全省联网、一卡通用,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化“跨市通办”“一网通办”,以推进高频事项就近办、自助办。“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不是空话”,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撰文:陈志远 余坦坦 周钢 李现刚 徐涛)
【编辑: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