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亮眼数据印证同城化发展潜力
【武汉城市圈】
●人口 3200万
●总面积 58052平方公里
●总产值 26400亿元
●城市化率 65.5%
●特点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高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城市圈中处于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上的武汉是高速公路、高铁的交通枢纽,也是经济交汇处,具有极高的经济战略地位。武汉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将成长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武汉城市圈发展正发生结构性深刻变化
亮眼数据印证同城化发展潜力
晴空下的武汉,大江奔流不息。 记者金思柳 摄
“武汉与城市圈8个城市同城化发展、抱团壮大,9个城市一家亲,武汉城市圈发展正发生结构性深刻变化。”近日,武汉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孟武康在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孟武康介绍,近年来,武汉作为城市圈的“一主”,引领圈内8个兄弟城市发展,各项指标闪亮耀眼,合力打造中国城市圈发展新品牌。他向记者展示了相关数据。
——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排名武汉位列第6位,黄石市、孝感市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鄂(州)黄(石)黄(冈)组群基本融合形成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城市带。
——2020年,武汉城市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2%。
——产业体系方面,武汉城市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是2013年的3倍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居中部地区第一。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双向转移成效显著,纺织服装、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向武汉周边8市转移,企业集团总部、研发和营销机构等高端部门向武汉转移和集中,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配套在八市的产业布局。
——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率达到6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2.77万亿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以上,比全省快2个百分点;2019年武汉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3万亿元。
——截至2020年,武汉城市圈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81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38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4个、大学科技园3家、在孵科技企业超20000家。2020年,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14.5%提高到2020年的22.8%,提升了8.3个百分点,城市圈经济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实现量质齐升。
孟武康特别提及交通在“拉近”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上所起到的聚合作用:“城市圈初步实现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进一步融合,1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城市圈全域交通通达性显著增强。”
“交通的‘拉近’,使城市圈产业园区对接合作也在加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城市圈其他8市高新区、经开区等通过合作共建、园外园、飞地经济等方式,结对建设了22个产业园区,形成总部、营销、注册在武汉,配套、基地、生产和辅助产品在8市的产业双向转移生态格局。”
“协同发展水平也在进一步提高,圈内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素市场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索,取得了明显进展。”孟武康说。
上述“聚合”“拉近”进而带动了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2020年4月起,鄂州市电话区号正式启用武汉027,武汉公交卡在圈内实现同城通刷,“武汉通”变身“圈内通”。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教育、就业、卫生、文化、旅游等也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政务服务则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城市圈部分高频便民政务服务事项“跨城通办”。“武汉城市圈41个县(市、区)围绕长江武汉城市圈段、汉江、梁子湖等重点流域建立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应急联动机制,签订了通顺河、汉北河及汈汊湖、府河等《流域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协议》,从而初步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孟武康说。
“目前,武汉城市圈已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九市进一步凝心聚力,共同谋划未来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共同肩负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发展的责任,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模式。相信未来的城市圈一定会更好,‘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的蓝图一定会加快实现!”孟武康说。
共建共享一家亲
企业群众“圈”点九城同兴
“自从有了城市圈城际铁路,现在来武汉打货方便多了,早上6点多钟从孝感出发,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汉口,下午5点多钟从汉口回家,还赶得上家里的晚饭,仿佛武汉和孝感就是一个城市。”日前,孝感商人李金城对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说。
这些年来,武汉城市圈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丰富、规划实施框架基本建立,与李金城同感的企业界人士及市民比比皆是。
武汉阳逻港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
一体规划 各展所能
九城协作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围绕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等一系列跨市域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城市圈各市在编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过程中,开展了规划对接,确保城市圈全域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
同时,城市圈9市通过“十四五”规划明确各自在城市圈发展中的定位和角色——
武汉作为城市圈的核心城市,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做大总量、做强功能,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最强动能;
黄石市在加快建设经济中争先进位;
鄂州市围绕武汉产业做配套,积极承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延伸;
孝感市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
黄冈市精准对接武汉“五个中心”建设,打造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鄂州货运机场建设高质量推进;
咸宁市坚持打造武汉功能拓展重要承载区和产业转移新高地;
仙桃市坚定不移东融武汉、西接江汉,全方位推进规划衔接、产业对接、交通联接、科教承接、公共服务联通,实现武仙双向互动、融通发展,构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新增长极、新动力源;
天门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推动武汉天门协同、错位、融合发展,建成武汉城市供应的“菜篮子”、现代制造的“加工厂”、科研成果的转化地;
潜江市推进设施协同、产业协同、生活协同,融入武汉城市快速交通圈,打造全省“光芯屏端网”最大产业配套基地,打造武汉城市圈和全省心仪的生态旅游基地。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记者李永刚 摄
深度融合 携手发展
八城全面承接武汉产业延伸链
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管理模式、政策制度、产业基础、招商引资等优势,加强城市圈城市合作共建,指导城市圈特色园区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对接、自主创新、技术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融合。
武汉城市圈内有国家级高新区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家,“中国光谷·黄石产业园”等22个产业园区已实现对接合作。目前,城市圈已初步形成了“总部在武汉,配套在孝感”“研发在武汉,基地在鄂州”“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营销在武汉,生产在仙桃”“注册在武汉,生产在仙桃”“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仙桃”等产业双向转移生态格局,既助推武汉总部经济发展,也促使越来越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城市圈布局产业链。
天门市对接武汉“芯”产业,引进了芯创电子产业园,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基地,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聚焦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生物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规模以上生物企业51家,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仙桃毛嘴、郑场等镇的服装产业园积极承接武汉汉正街服装产业、沿海城市外贸服装企业转移,服装产业由零散式、分布式、自由式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向集聚程度高、专业水平高、品牌效应高的生产方式转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女裤之都”,全市共吸纳入驻服装企业300多家,吸纳转移人口近3万人。
一卡互通 全域旅游
资源共建共享 圈内百姓乐见其成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实施了“断头路”“免费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城市圈路网联通程度得到提升,充电桩、加气站、公交站场等布局不断完善,7条城际公交线路稳定运行,已经形成了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公共客运服务网络。城市圈内公交一卡互通、票制资费标准一致,武汉通变身“圈内通”。
近年来,各地以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统筹推动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旅游、科技服务、政务信息、社会治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持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武汉邀请城市圈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共同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鄂州引进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夏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落户,与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建立了技术研究院、科学城、创新中心。
城市圈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合作不断深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社保缴费实现统一基数、就医实现省内异地结算,还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内医疗急救建设一体化合作协议》。
城市圈内积极推动多地公共文化交流互动,公共文化合作持续不断。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则开展了“小种子流动阅读推广活动”,2017至2019年间分别在咸宁市桂花镇五爱小学、黄冈市罗田县希望小学等地进行友好交流和图书赠送,并在咸宁市咸安区图书馆建立了分馆。
旅游协作更加深入,9市签订了《武汉城市圈全域旅游联盟行动宣言》《武汉-孝感旅游一体化发展协议》《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区域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城市圈旅游业发展。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推出武汉城市圈全域旅游e卡通,覆盖城市圈9个城市、45家高等级A级景区、无限次的一年旅游,可以享受门禁、餐饮、交友、住宿、购物等多系统服务,达到服务全方位,做到“一卡在手、旅行无忧”。
登记共享 落户放开
推进市场准入和人力资源一体化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围绕市场准入一体化,出台了《武汉城市圈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试行办法》,从统一推进武汉城市圈市场主体准入政策、准入程序、准入服务、准入监管,以及武汉城市圈企业冠用圈内异地行政区划名称、内资公司注册资本延期缴付、内资企业法人在圈内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构建了圈内登记注册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城市圈共享的市场主体信息库,市场主体登记在城市圈网络中共享。
武汉城市圈同时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放开放宽除武汉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武汉户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降低落户门槛,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撰文:余坦坦 陈志远 周钢 李现刚 谢宏)
【编辑: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