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永传承】这只柳条箱,李维汉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用

2021-03-12 09:03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青年时期的李维汉。通讯员刘翔 供图

  

    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的李维汉用过的柳条箱。通讯员刘翔 供图

  长江网讯  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的一只柳条箱,李维汉从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开始使用,一直到中央苏区、长征、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仍在使用。

  李维汉参与决策发动南昌起义

  担任八七会议主席

  这只柳条箱长61厘米、宽38厘米、高22厘米。箱子以柳条编织而成,深绿色铁条皮包边。箱子除拎把和一个锁扣经过修理外,其余目前都基本完好。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说,李维汉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艰苦朴素,是廉洁奉公和实事求是的典范。这只柳条箱直观反映了李维汉艰苦朴素、一心为党的人格品质。

  李维汉于1896年出生于长沙县高桥镇学仕桥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1917年暑期毕业后,他留校任初级部主任。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他同毛泽东、蔡和森相识。1918年4月,他同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一道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

  1919年10月,李维汉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蔡和森的影响下,接受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同周恩来、赵世炎等商量酝酿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同年,受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委托,他回国申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底,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4月,李维汉接替调往中央工作的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称中共湖南省委员会)书记。在任职的4年中,他领导湖南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使湖南成为中国大革命运动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共中央曾两次在报告中表扬李维汉领导的湘区区委斗争策略“稳当周到”。1925年1月,李维汉出席中共四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高万娥说,1927年,李维汉迎来了他在武汉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一年。1927年初,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湖南省委和李维汉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并首先在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上全文发表。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召开后举行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李维汉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随着武汉国民党当局“分共”倾向日益明显,同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李维汉当选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5名委员之一。在大革命遭受失败的严峻形势下,他参与决策发动南昌起义。随后,他和瞿秋白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李维汉担任会议主席。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组成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开始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李维汉在这一历史性转变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李维汉次子李铁林捐出

  “起码有60多年历史”的柳条箱

  高万娥介绍,从1929年春开始,李维汉任中共江苏省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以后改任书记。1930年9月,他任中共江南省委(管辖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地)书记兼上海市委书记,开展地下工作。大约在这一时期,李维汉开始使用这只柳条箱。

  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如今收藏的这只柳条箱下面,依稀可见用毛笔写的“北京□□135号吴景之收”。吴景之是李维汉的夫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李维汉还在使用这只箱子。箱子里面有一块硬纸板,写着“李维汉的柳条箱:上海→中央苏区→长征→延安→行军→北京。李铁林2005年5月”。从日期可以看出,箱子从2005年5月起被李维汉的次子李铁林珍藏起来。

  2007年,武汉革命博物馆征集文物,派人到北京见到李铁林。李铁林从办公室里拿出一个包扎严实的柳条箱,叮嘱武汉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这个箱子,我小的时候都见过,起码有60多年历史了,可能是我父亲长征时的物件。”李铁林判断,父亲这只柳条箱的“足迹”应该是这样的:上海→中央苏区→长征→延安→行军→北京。

  1949年后,李维汉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李维汉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8月11日,李维汉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维汉在新中国成立前从事党政、统战、司法和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党的建设、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事业,尤其是统战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李维汉高度重视理论修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对自己的错误从不掩饰,并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

  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刘翔

  (史料支持: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吴蕾】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