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代表委员点赞武汉“高密度经济”契合“一芯”战略
武汉天地国际商务集群 张泽锋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16日讯“提神聚气”“感到振奋”,16日,看了长江日报《“亿元楼”“百亿工地”“千亿大道” 经济密度刷新武汉主中心动能》专题报道后,正在参加省两会的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点赞。
“高密度经济”契合“一芯”战略
省政协委员、伟鹏集团董事长喻鹏说,看完这组报道,作为一家在汉企业的负责人,感到特别振奋。经济“高密度”让武汉“主中心”动能强劲。武汉具有优良的产业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城市环境开放,会让“高密度经济”进一步发展。
省政协委员、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治国说,看了专题报道提神聚气。他特别留意了报道中的几个细节:“千亿大道”之一的左岭大道,吸引的多是光电子等战略新兴产业;去年开工的24个“百亿工地”,大多属于“武汉数谷”、京东方第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样的高新、新兴、高端产业。他说,这是武汉培育国之重器“芯”产业的具体实践,也是“高密度经济”助推高端产业群聚的体现。
省政协委员、湖北龙王恨渔具集团董事长、总裁周文平说,长江日报的专题报道,进一步证实了不少代表、委员之前的共识——武汉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他认为, 武汉的“高密度经济”发展,正好契合了“一芯”战略。无论是“亿元楼”“百亿工地”还是“千亿大道”,都是立足当前、谋划未来,提升武汉竞争力,也体现了生产要素的聚集。
“密度经济”是创新发展源动力
“铸国家发展重器,造未来经济脊梁,实现持续引航。”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传江结合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提出建议,从现在开始,积极谋划、布局下一代的接续“芯”产业的“核动力”,如量子技术、未来网络、脉冲强磁场、下一代超算等。
他说,“一芯驱动”战略下,武汉的发展新动能,可从不同维度描述:当下已经形成的新动能,主要支撑空间是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主要支柱性产业是光电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产业,2018年这三大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
刘传江表示,武汉“密度经济”区域,正在打造新动能,集中体现在四大“芯”产业基地,三条“千亿大道”即是前三个基地的产业链集群布局地,新洲双柳是可以预期的第四条“芯”产业布局地。
“‘芯’既是发力点,也是源动力。”刘传江看好武汉未来的发展。
省人大代表、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表示,长飞公司按照“一芯两带三区”的战略布局,已有所行动,公司以长飞科技园和长飞潜江科技园两大新建产业园区为突破,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低消耗、绿色生产,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基地。(记者汪甦 黄师师 马振华 通讯员柳青)
【“两带”声音】
城市圈代表热议“主中心”新动能
对接武汉协同高质量发展
武汉涌现“亿元楼”“百亿工地”“千亿大道”,“经济密度”刷新“主中心”动能,作为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中的城市,鄂州和潜江密切关注武汉发展动向。16日,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书记王立,省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分别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表示,武汉的“密度经济”契合省委省政府战略布局,加快各方面建设,尤其要为“芯”发展做好配套,与武汉协同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书记王立:
以光谷为主中心打造发展引擎
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书记王立说,鄂州要在全省“一芯两带三区”的战略布局中,彰显兴“鄂”之为,加快航空城建设,为鄂东转型发展作支撑;加快生态城建设,为沿江绿色发展作示范;加快科学城建设,为武汉之“芯”发展作配套;加快武鄂协同发展,为高质量一体化付出先行努力。
王立建议,加快推进武鄂黄黄协同发展和创建国家级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进程,在省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沟通协商。明确以光谷为主心,以“东湖高新—葛店(梧桐湖)”为主轴,向东延伸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出台配套政策,将这一走廊打造成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省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
对接“主中心”创新发展
16日,省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看到长江日报报道后,对武汉的“亿元楼”“百亿工地”“千亿大道”现象感到高兴。他说,武汉是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的“主中心”,武汉加快建成新动能体系,必将牵引潜江高质量发展。
他介绍,目前潜江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与武汉密不可分。总部在江汉区的金澳科技实现了高速发展。全球最大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企业长飞公司,借助武汉、潜江两地公司协同发展,成为全世界唯一同时拥有三种预制棒生产工艺的公司。
吴祖云表示,潜江将主动拥抱武汉,融入武汉高质量发展进程,优化配套,配置好生产要素,积极进行产业对接。潜江将向武汉看齐,优化营商环境,优化配套,完善服务。希望武汉“大手拉小手”,牵引潜江创新发展。(记者马振华)
【编辑:朱艳琳】
(作者:汪甦 黄师师 马振华)